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魏书 释老志二

(2016-03-28 12:56:49)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魏书 释老志二作者:vivian

释老志

[原文]

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有德不德,随感应物,厥迹无常。授轩辕于峨嵋,教帝哨喾于牧德,大禹闻长生之诀,尹喜受道德之旨。至于丹书紫字,升玄飞步之经;玉石金光,妙有灵洞之说。如此之文,不可胜纪。其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积行树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升天,长生世上。所以秦皇、汉武,甘心不息。灵帝置华盖于灌龙,设坛场而为礼。及张陵受道于鹄鸣,因传天宫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齐祠跪拜,各成法道。有三元九府、百二十官,一切诸神,咸所统摄。又称劫数,颇类佛经。其延康、龙汉、赤明、开皇之属,皆其名也。及其劫终,称天地俱坏。其书多有禁秘,非其徒也,不得辄观。至于化金销玉,行符敕水,奇方妙术,万等千条,上云羽化飞天,次称消灾灭祸。故好异者往往而尊事之。

初文帝入宾于晋,从者务勿尘,姿神奇伟,登仙于伊阙之山寺。识者咸云魏祚之将大。太祖好老子之言,诵咏不倦。天兴中,仪曹郎董谧因献服食仙经数十篇。于是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炼百药,封西山以供其薪蒸。令死罪者试服之,非其本心,多死无验。太祖犹将修焉。太医周澹,苦其煎采之役,欲废其事。乃阴令妻货仙人博士张曜妾,得曜隐罪。曜惧死,因请辟谷。太祖许之,给曜资用,为造静堂于苑中,给洒扫民二家。而炼药之官,仍为不息。久之,太祖意少懈,乃止。

世祖时,道士寇谦之,字辅真,南雍州刺史赞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孙。早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幽诚上达,有仙人成公兴,不知何许人,至谦之从母家佣赁。谦之尝觐其姨,见兴形貌甚强,力作不倦,请回赁兴代己使役。乃将还,令其开舍南辣田。谦之树下坐算,兴垦一发致勤,时来看算。谦之谓曰:汝但力作,何为看此?二三日后,复来看之,如此不已。后谦之算七曜,有所不了,惘然自失。兴谓谦之曰:先生何为不怿?谦之曰:我学算累年,而近算《周髀》不合,以此自愧。且非汝所知,何劳问也。兴曰:先生试随兴语布之。俄然便决。谦之叹伏,不测兴之浅深,请师事之。兴固辞不肯,但求谦之为弟子。未几,谓谦之曰:先生有意学道,岂能与兴隐遁?谦之欣然从之。兴乃令谦之洁斋三日,共入华山。令谦之居一石室,自出采药,还与谦之食药,不复饥。乃将谦之入嵩山。有三重石室,令谦之住第二重。历年,兴谓谦之曰:兴出后,当有人将药来。得但食之,莫为疑怪。寻有人将药而至,皆是毒虫臭恶之物,谦之大惧出走。兴还问状,谦之具对,兴叹息曰:先生未便得仙,政可为帝王师耳。兴事谦之七年,而谓之曰:兴不得久留,明日中应去。兴亡后,先生幸为沐浴,自当有人见迎。兴乃入第三重石室而卒。谦之躬自沐浴。明日中,有叩石室者,谦之出视,见两童子,一持法服,一持钵及锡杖。谦之引入,至兴尸所,兴欻然而起,著衣持钵、执杖而去。先是,有京兆灞城人王胡儿,其叔父亡,颇有灵异。曾将胡儿至嵩高别岭,同行观望,见金室玉堂,有一馆尤珍丽,空而无人,题曰成公兴之馆。胡儿怪而问之,其叔父曰此是仙人成公兴馆,坐失火烧七间屋,被谪为寇谦之作弟子七年。始知谦之精诚远通,兴乃仙者谪满而去。

谦之守志嵩岳,精专不懈,以神瑞二年十月乙卯,忽遇大神,乘云驾龙,导从百灵,仙人玉女,左右侍卫,集止山顶,称太上老君。谓谦之曰:往辛亥年,嵩岳镇灵集仙宫主,表天曹,称自天师张陵去世已来,地上旷诚,修善之人,无所师授。嵩岳道士上谷寇谦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才任轨范,首处师位,吾故来观汝,授汝天师之位,赐汝《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号曰并进。言:吾此经诫,自天地开辟已来,不传于世,今运数应出。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大道清虚,岂有斯事。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练。使王九疑人长客之等十二人,授谦之服气导引口诀之法。遂得辟谷,气盛体轻,颜色殊丽。弟子十余人,皆得其术。

泰常八年十月戊戌,有牧土上师李谱文来临嵩岳,云:老君之玄孙,昔居代郡桑乾,以汉武之世得道,为牧土宫主,领治三十六土人鬼之政。地方十八万里有奇,盖历术一章之数也。其中为方万里者有三百六十方。遣弟子宣教,云嵩岳所统广汉平土方万里,以授谦之。作诰曰:吾处天宫,敷演真法,处汝道年二十二岁,除十年为竟蒙,其余十二年,教化虽无大功,且有百授之劳。今赐汝迁入内宫,太真太宝九州真师、治鬼师、治民师、继天师四录。修勤不懈,依劳复迁。赐汝《天中三真太文录》,劾召百神,以授弟子。《文录》有五等,一曰阴阳太官,二曰正府真官,三曰正房真官,四曰宿宫散官,五曰并进录主。坛位、礼拜、衣冠仪式各有差品。凡六十余卷,号曰《录图真经》。付汝奉持,辅佐北方泰平真君,出天宫静轮之法。能兴造克就,则起真仙矣。又地上生民,末劫垂及,其中行教甚难。但令男女立坛宇,朝夕礼拜,若家有严君,功及上世。其中能修身练药,学长生之术,即为真君种民。药别授方,销练金丹、云英、八石、玉浆之法,皆有决要。上师李君手笔有数篇,其余,皆正真书曹赵道复所书。古文鸟迹,篆隶杂体,辞义约辩,婉而成章。大自与世礼相准,择贤推德,信者为先,勤者次之。又言二仪之间有三十六天,中有三十六宫,宫有一主。最高者无极至尊,次曰大至真尊,次天复地载阴阳真尊。次洪正真尊,洪赵名道隐,以殷时得道,牧土之师也。牧土之来,赤松、王乔之伦,及韩终、张安世、刘根、张陵,近世仙者,并为翼从。牧土命谦之为子,与群仙结为徒友。幽冥之事,世所不了,谦之具问,一一告焉。《经》云:佛者,昔于西胡得道,在四十二天,为延真宫主。勇猛苦教,故其弟子皆髡形染衣,断绝人道,诸天衣服悉然。

始光初,奉其书而献之,世祖乃令谦之止于张曜之所,供其食物。时朝野闻之,若存若亡,未全信也。崔浩独异其言,因师事之,受其法术。于是上疏,赞明其事曰:臣闻圣王受命,则有天应。而《河图》、《洛书》,皆寄言于虫兽之文。未若今日人神接对,手笔粲然,辞旨深妙,自古无比。昔汉高虽复英圣,四皓犹或耻之,不为屈节。今清德隐仙,不召自至。斯诚陛下侔踪轩黄,应天之符也,岂可以世俗常谈,而忽上灵之命。臣窃惧之。世祖欣然,乃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其余弟子在山中者。于是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宣布天下,道业大行。浩事天师,拜礼甚谨。人或讥之。浩闻之曰:昔张释之为王生结衤蔑吾虽才非贤哲,今奏天师,足以不愧于古人矣。及嵩高道士四十余人至,遂起天师道场于京城之东南,重坛五层,遵其新经之制。给道士百二十人衣食,齐肃祈请,六时礼拜,月设厨会数千人。

世祖将讨赫连昌,太尉长孙嵩难之,世祖乃问幽征于谦之。谦之对曰:必克。陛下神武应期,天经下治,当以兵定九州,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真君三年,谦之奏曰:今陛下以真君御世,建静轮天宫之法,开古以来,未之有也。应登受符书,以彰圣德。世祖从之。于是亲至道坛,受符录。备法驾,旗帜尽青,以从道家之色也。自后诸帝,每即位皆如之。恭宗见谦之奏造静轮宫,必令其高不闻鸡鸣狗吠之声,欲上与天神交接,功役万计,经年不成。乃言于世祖曰:人天道殊,卑高定分。今谦之欲要以无成之期,说以不然之事,财力费损,百姓疲劳,无乃不可乎?必如其言,未若因东山万仞之上,为功差易。世祖深然恭宗之言,但以崔浩赞成,难违其意,沉吟者久之,乃曰:吾亦知其无成,事既尔,何惜五三百功。

九年,谦之卒,葬以道士之礼。先于未亡,谓诸弟子曰:及谦之在,汝曹可求迁录。吾去之后,天宫真难就。复遇设会之日,更布二席于上师坐前。弟子问其故,谦之曰:仙官来。是夜卒。前一日,忽言吾气息不接,腹中大痛,而行止如常,至明旦便终。须臾,口中气状若烟云,上出窗中,至天半乃消。尸体引长,弟子量之,八尺三寸。三日已后,稍缩,至敛量之,长六寸。于是诸弟子以为尸解变化而去,不死也。

时有京兆人韦文秀,隐于嵩高,征诣京师。世祖曾问方士金丹事,多曰可成。文秀对曰:神道幽昧,变化难测,可以暗遇,难以预期。臣昔者受教于先师,曾闻其事,未之为也。世祖以文秀关右豪族,风操温雅,言对有方,遣与尚书崔赜诣王屋山合丹,竟不能就。时方士至者前后数人。河东祁纤,好相人。世祖贤之,拜纤上大夫。颍阳绛略、闻喜吴劭,道引养气,积年百余岁,神气不衰。恒农阎平仙,博览百家之言,然不能达其意,辞占应对,义旨可听。世祖欲授之官,终辞不受。扶风鲁祈,遭赫连屈孑暴虐,避地寒山,教授弟子数百人,好方术,少嗜欲。河东罗崇之,常饵松脂,不食五谷,自称受道于中条山。世祖令崇还乡里,立坛祈请。崇云:条山有穴,与昆仑、蓬莱相属。入穴中得见仙人,与之往来。诏令河东郡给所须。崇入穴,行百余步,遂穷。后召至,有司以崇诬罔不道,奏治之。世祖曰崇修道之人,岂至欺妄以诈于世,或传闻不审,而至于此。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今治之,是伤朕待贤之意。遂赦之。又有东莱人王道翼,少有绝俗之志,隐韩信山,四十余年,断粟食麦,通达经章,书符录。常隐居深山,不交世务,年六十余。显祖闻而召焉。青州刺史韩颓遣使就山征之,翼乃赴都。显祖以其仍守本操,遂令僧曹给衣食,以终其身。

太和十五年秋,诏曰:夫至道无形,虚寂为主。自有汉以后,置立坛祠,先朝以其至顺可归,用立寺宇。昔京城之内,居舍尚希。今者里宅栉比,人神猥凑,非所以祗崇至法,清敬神道。可移于都南桑乾之阴,岳山之阳,永置其所。给户五十,以供斋祀之用,仍名为崇虚寺。可召诸州隐士,员满九十人。迁洛移邺,踵如故事。其道坛在南郊,方二步,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十五日,坛主、道士、高人一百六人,以行拜祠之礼。诸道士罕能精至,又无才术可高。武定六年,有司执奏罢之。其有道术,如河东张远游、河间赵静通等,齐文襄王别置馆京师而礼接焉。

[译文]   

道家的本原,出自于老子。根据他自己的说法,是在天地出现之前出生的,是为拯救世界万类而来的。在天上居处在天帝所居住的玉京,是天地神王的宗主;下凡来则居处于紫微官,为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有德而不显示德,随着事物变化而显现灵感,其踪迹变化无常。

在峨嵋山向轩传授知识,教导帝誉以德行修养,大禹从他那里学到了长生的要诀,尹喜从他那里接受了有关道德的意义。至于丹书紫字、升玄飞步的经典,玉石金光、妙有灵洞的说法等等,这类文字与说法,不可胜记。其主要教义,就是要全部去除邪恶意念等思想累赘,清洗心神使之如同白雪一样纯洁,坚持修行、建树功德,积累仁善,直到白日升天,长生不老。

所以,秦始皇、漠武帝心甘情愿地归心于道家而不停息。灵帝在濯龙安放大伞盖,设置坛场举行典礼。等到张陵在鹄鸣山得道成仙,接着便开始传授天官章本一千二百,弟子相互传授,遂使道教大规模流行开来。有关斋祠跪拜等程序,逐渐各自形成了一套章法,有三元九府、一百二十官,一切神灵都在其统率之下。又称说世间有劫数,有点类似于佛教。诸如延康、龙汉、赤明、开皇之类,都是其所谓劫敷的名称。至于其劫数的终结,说是到那时天地便会毁灭。道教的书大多秘不示人,不是道教徒不能随便看到。至于像熔化金玉,画符点水等奇方妙术,万等千条,不一而足,最高级的方术说是可以让人羽化升天,次一等的也可以消灾弥祸。所以,好奇的人往往信奉它。

当初,文帝作为宾客前往晋朝,随从者叫务勿尘,姿貌与神态奇异而雄伟,在伊阙的山寺里得道成仙。有远见的人都说这是魏国国祚将要壮大的征兆。太祖喜好老子之言,诵读起来不知疲倦。天兴年间,仪曹郎董谧便投太祖所好献上服食仙经数十篇。于是,设置仙人博士,设立仙坊,煮炼百种草药,封禁西山以便为其炼丹提供所需的柴薪。让犯有死罪的人做服食丹药的试验品,这些人不是出于本心的信奉,大多服药后死去从而使丹药的效果无法验证。太祖仍然打算修炼。太医周澹苦于煎采劳役,想停废此事。便暗中让妻子向仙人博士张曜的妾行贿,从而得到了张曜的隐私罪恶。张曜害怕因此而犯死罪,便向皇帝请求修炼辟壳。太祖准许了他,并给予他所需的费用,为他在苑中建造静堂,配给洒扫民夫二家。而炼丹药的官员仍旧没有停息。久而久之,太袒的意念逐渐有所松懈,逭纔停止。  

世祖时,有个道士叫寇谦之,字辅真,是南雍州刺史寇赞的弟弟,自称是寇恂的十三世孙。早年喜好仙道,怀有弃绝世俗的心愿。少年时修炼张鲁的道术,服食饵药,经历多年而无效。这种幽深的诚意感动了上天,有个仙人名叫成公兴,不知是哪里人,到谦之姨母家做工。谦之曾前去看望其姨母,看到成公兴形貌强壮,干起力气活儿来不知疲倦,就请求将成公兴雇到自己家中代自己劳动。于是带着成公兴回到家中,让他开垦住宅南面的枣田。谦之则坐在树下学习计算,成公兴劳动勤恳卖力,并不时地前来看谦之计算。谦之便对他说:“你只管劳作,为何要来看我做事?”几天后,又来看谦之计算,如此反复不已。后来,谦之计算七曜,遇到了一些弄不懂的问题,显出迷惑不解而像丢了什么东西似的样子。成公兴对谦之说:“先生为什么不高兴?”谦之说:“我学习算术多年,而近来计算《周髀》有些不符合,因此自己感到惭愧。不过,这不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何必要问。”成公兴说:“先生试着按照我说的做一遍看看。”果然一下子便解决了问题。谦之对此非常佩服,不知道成公兴究竟有多大学问,便请求拜他为师。成公兴坚辞不肯,只是请求做谦之的弟子。不久,成公兴对谦之说:“先生如果有意学习道教,能否与我一道隐居避世?”谦之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议。成公兴便让谦之洁净斋戒三天,然后同入华山。让谦之住在一座石屋裹,自己则出去采药,回来后便与谦之一道服食所采草药,便不再感到饥饿。又带着谦之一道进入嵩山。那里有三重石室,成公兴让谦之住在第二重石室内。遇了一年后,成公兴对谦之说:“我出去后,将会有人送药来。你得到后只管服食,不要感到怀疑和奇怪。”不一会儿,果然有人送药来,都是一些毒虫臭恶的东西,谦之害怕至极,马上逃了出去。成公兴回来后问谦之有关情况,谦之据实作了回答,成公兴叹息道:“先生未必能成为仙人,只能成为帝王的师傅了。”成公兴跟随谦之七年后,对谦之说:“我不能在此久留了,明天中午就应当回去了。我死后,麻烦先生为我洗沐一番,自然会有人来迎接我。”说完后,成公兴便进入第三重石室,在那里死去。谦之恭谨地为化沐浴。第二天中午,有人前来敲门,谦之出去一看,原来是两个童子,一个手里拿着法服,一个手里拿着钵和锡杖。谦之将他们引进石室,来到成公兴尸体旁边,成公兴忽然爬了起来,穿上法服,持钵执杖,走了出去。原先,曾有京兆灞城人王胡儿,他的叔父去世后,显示了一些灵异。曾经将胡儿带到嵩高一座山峰上,一块行走观望,看到一些金屋玉室,其中有一座屋宇特别珍奇美丽,而里面空无一人,门楣上题名为“成公兴之馆”。胡儿感到奇怪,便问他叔父,他叔父说:“这是仙人成公兴的馆舍,因为他曾失火烧了七间屋,而被罚谪为寇谦之的弟子七年。”这纔知道寇谦之精诚感动仙界,成公兴原是一个仙人,罚谪期满后离去。谦之在嵩岳坚守修道志操,专心致志,始终不懈。在神瑞二年十月乙卯,忽然遇上大神,乘云驾龙,由百灵前后簇拥着,仙人玉女随侍左右,集中停止在山顶上,自称为太上老君。对谦之说:“以往辛亥年,嵩岳镇灵集仙宫主,上表给天帝,说是自从天师张陵去世以来,人间缺乏仙职,那些想修善成仙的人,没有师傅可以师从传授。嵩岳道士上谷寇谦之,立身正直,行为符合自然法则,才能堪任师长之首,可以处在师位,我因此前来看看你,授给你天师之位,赐给你《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号为‘并进’。”又说:“我这种经诫,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不曾传于人世,如今运数已到,应当传授给人了。你可以宣扬我的《新科》,清理和整顿道教,废除三张伪法,以及租米钱税、男女合气之术等。伟大的道教,讲求清虚无为,哪里有三张所做的那些事。应当专以法礼为首要之事,而加之以服食、闭门修炼等。”让王九疑人长客之等十二人,传授给谦之服气导引口诀的方法。于是,谦之得到了辟谷的方法,修炼戍了气盛体轻、颜色特别亲丽的程度。弟子十几人,都得到了他的道术。

泰常八年十月戊戌,有个自称是牧土上师李谱文的人来到嵩岳,说是老君的玄孙,过去居住在代郡的桑干,在汉武帝时得道成仙,为牧土宫主,负责治理三十六土人鬼之政。领地方圆有十八万多里,大约是历法上一章的数量。其中,方圆一万里的,共有三百六十方。派遣弟子到各地宣扬道教,说是嵩岳所统领的广汉平土方万里,授予谦之统领。作诰说:“我处在天官,研究演化真法,判断你入道年龄二十二岁,除十年为童蒙学习时期,其余十二年,虽然没有大的功德,但还是有指授的苦劳。如今赐给你迁入内宫的权力,为太真太宝九州岛真师、治鬼师、治民师、继天师四录。如果修炼勤恳不懈,还要依照功劳再次升迁。赐给你《天中三真太文录》,可以弹劾召集百神,可以传授给弟子。《文录》有五等,一等叫阴阳太官,二等叫正府真官,三等叫正房真官,四等叫宿官散官,五等叫并进录主。坛位、礼拜、衣冠仪式等各有不同等级。总共六十多卷,名叫《录图,真经》。交付给你奉藏、使用与研究,用来辅佐北方泰平真君,建立天官静轮的道法。如果能够兴起并完全建立这种功法,就能超登真仙了。此外,世间民众,末日的劫难即将到来,在这些人中间宣传道教很困难。祇要让他们男女各立坛宇,朝夕礼拜,就像是家中存在一位严格的家长,功劳可与上世相比。其中如果有人能够坚持修身炼药,学习长生的法术,即可作为真君种民。”另外传授给了炼药的处方,诸如销炼金丹、云英、八石、玉浆的方法,都有要诀。上师李君的亲手所书有几篇,其余都是正真书曹赵道覆书写的。经文都是古文乌书,加上篆隶等杂体,辞义简约而明辩,委婉而成篇章。大致与世间儒家礼制的宗旨差不多,选择贤能、推崇德行,第一要信奉,第二要勤谨。又说天地二仪之间有三十六天,每天各有三十六宫,每宫有一神主持。最高神叫无极至尊,次一等的叫大至真尊,再次一等的叫天覆地载陵阳真尊。还次一等的叫洪正真尊,姓赵名叫道隐,在殷商时得道成仙,即是牧土上师李谱文的师傅。牧土上师的来临,赤松、王乔之辈,以及韩终、张安世、刘根、张陵等近代得道成仙者,都随从而来。牧土命令谦之做自己的儿子,与群仙结为徒友。有关幽冥中的事,世间人所不了解的,谦之具体询问,牧土则一一作答。《经》文说:释迦如来佛,过去在西方得道成佛,在第三十二重天,为延真宫主。勇猛艰苦地进行传教活动,所以,他的弟子个个都是剃发罪徒形象,穿着染成红色的囚徒衣,断绝人类通常的生存方式,在天上的诸位佛都是如此衣服。

始光初年,寇谦之将这部《录图,真经》奉献给朝廷,世祖便命令谦之居住在张曜的住所,为他提供食物。当时朝野人士听说这件事后,若有若无,半信半疑。只有崔浩独独觉得寇谦之的话不同凡响,因而以师傅的礼节对待他,接受他的法术。并上疏给世祖,赞成并说明寇谦之的道术:“臣听说神圣的帝王接受天命,便有很大的感应。而过去的《河图》、《洛书》,都是来自龙马、河龟等虫兽的文字。不如今天这种人神当面对接,手书笔迹粲然可辨,辞旨深奥奇妙,自古以来没有比这更好的。过去汉高祖虽然非常英明神圣,而商山四皓仍然耻与为伍,不愿委屈丧失气节做他的臣子。如今具有清德的隐居神仙,不召自来。这的确是陛下德政可与轩辕黄帝相比,从而使上天降下符瑞。怎能够因为世俗平凡的谈论,而忽视上帝神灵的使命。臣私下对此感到忧虑。”世祖欣然赞成,便派遣谒者带着玉帛、牲牢,上嵩岳祭祀,并迎接寇谦之留在山上的其余弟子。于是崇奉天师,宣扬道教,使之传布于天下,使道教事业大行于天下。崔浩侍奉天师的礼节非常恭谨。人们有时为此讥讽他,崔浩听了后说:“过去张释之曾为王生系袜带。我虽然没有贤哲大才,但如今师奉天师,足以无愧于古人了。”等到嵩山道士四十多人到达后,便在京城东南郊建起天师道场,共有五层重坛,这是按照其新的道经经文所言制度建造的。由政府给予一百二十位道士的衣食,让他们斋戒肃穆地祝福祈祷,天天做礼拜,每月设一次有数千人参加的厨会。

世祖打算出兵讨伐赫连昌,太尉长孙嵩感到此事鸡度很大,世祖便向寇谦之请教此事的吉凶如何。谦之回答说:“必定能取胜。陛下的神圣与武威上应天命,按照天道规律来治理民间,应常以武力平定九州岛,先武后文,以便成为太平真君。”真君三年,缣之上奏说:“如今陛下以真君身份临御天下,创立静轮天宫的道法,这是自占以来都没有的。应常登坛接受符害,以便表彰陛F-神圣的德行。”世祖听从了这一建议于是亲自到道坛,接受符录。预备的法驾,旗帜全都是黑色,这是为了服从道教所崇尚的颜色。自此以后的各位帝王,每常即位都如此接受符录。恭宗看到寇谦之奏请建造静轮宫,一定要让宫殿高耸入云,直至听不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意欲达到能够上与天神交接的目的,耗费的工役数以万计,几年都难以建成。便对世祖说:“上天与人间的规律是各不相同的,高与低的地位是确定了的。如今寇谦之想要办成难以办成的事,论说不切实际的事理,耗费财力,疲惫百姓,只怕不太妥当吧?必定要实现他所说的话,不如选择在束山最高峰巅上建造所说宫殿,这样做起来所花功夫可能就容易多了。”世祖对恭宗的意见深表赞同,但考虑到崔浩赞成此事,难以违反他的意愿,沉思了半天,纔说:“我也知道他无法建成这磨高的宫殿,但事情既然已经到了这一步,又何必怜惜再花费三五百工役。”

九年,谦之去世,按照道士的礼仪安葬。他在没有死之前对各位弟子说:“趁我还在的时候,你们可以请求升迁登录。我去世以后,天宫就难以建成了。”又遇上设厨会的日子,再增加二个席位在上师座前。弟子问谦之这是为什么,谦之说:“上天仙官要来。”当晚便咽气死去。在这之前一天,谦之忽然说“我呼吸困难,腹中非常痛”,但言行举止仍如平常,到第二天早晨便没有这些症状了。咽气后不一会儿,口中便喷出姻云状的气体,直出窗外,到天空中纔消散。随即尸体变长,弟子们当场量了一下,有八尺三寸。三天后,逐渐缩小,到放进棺材时,再量,便只有六寸长了。于是,谦之的各位弟子便认为是他的尸体解散变化成仙而飞去,并没有死。

当暗有一个京兆人,名叫韦文秀,隐居在嵩山,被征召到京城。世祖曾询问一些方士有关炼金丹的事,多数都说可以炼成。文秀回答说:“神灵的规律幽深朦胧,变化难测,可以偶遇,不可预期。臣过去接受先师的教导,曾听说过此事,但没有做遇。”世祖考虑到文秀出身关右显贵家族,风格操守温文尔雅,言语对答很有分寸,便派遣他和尚书崔迹到王屋山炼造金丹,终究没有炼成。当时前来朝见的方士前后有好几个人。河东人祁纤,喜好看人面相。世祖认为他比较贤能,便任命他为上大夫。颖阳人绛略、闻喜人昊劭,采用导引养气之法,活到一百多岁,精神与气色没有衰老。恒农人间平仙,博览百家群书,但不能理解其中意义,只是填词吟诗与创作对联方面的辞义还有可取之处。世祖想授予他官位,但他终究推辞而不接受。扶风人鲁祈,遭受到赫连屈孑的残暴虐待,避居在寒山,教授弟子数百人,喜好方术,没有多少个人嗜好。河东人罗崇之,常常服食松脂,不吃五谷,自称在中条山接受道教。世祖命令崇之回到故乡,设立坛场祈祷。崇之说:“中条山有地穴,与昆蝓山、蓬莱山相通。进入穴中可以见到仙人,可以与仙人往来。”诏令河东郡给予崇之所需要的物资。崇之进入穴中,走了一百多步便走到顶头了。后来便把他召到京城,有关部门认为崇之欺骗皇帝,不守道德,请求惩罚他。世祖说:“崇之是修道之人,怎么会做出欺骗世人的事,或者是传闻不实,而至于此。古代的君子,运用礼仪进用人,也运用礼仪辞退人。现在如果惩罚他,就等于损害了朕厚待贤能的意愿。”便赦免了他。又有束莱人王道翼,年少时就有弃绝世俗的志向,隐居在韩信山,四十多年,不吃粮食,只吃香草,通晓经典章句,书写符录。常常隐居深山,不与世俗结交往来,年纪在六十多岁。显祖听说后便把他召进京城来。青州刺史韩颓派遣使节到山上去礼请他,道翼便来到京城。显祖考虑到他仍然坚持本身的操守,便命令僧曹供给衣食,直至他去世。

太和十五年秋,下诏说:“大凡极离的道法是没有形状的,只以卒虚寂静为主。自从汉代以后,便设立坛祠,先朝考虑到道教的教义顺理成章可以皈依,便允许建造寺宇。过去京城之内,房屋建筑还比较稀少。如今,房屋密集,俗人与神灵混杂在一起,不是崇敬道法、清静神灵的好现象。可以将有关道观移到都城南郊桑干河的南岸,岳山的南麓,建造永久性的寺观。给予民户五十家,以便为之提供斋祀的费用,仍然取名为崇虚寺。可以召集各州的隐士到那里,员满九十人为止。”

到后来迁都洛阳和移都邺城等,对道教的政策没有变化。道场设在都城南郊,方圆二百步,选择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十五日,由坛主、道土、哥人一百零六人参加,举行礼拜祭祠的仪式。诸位道士很少能精诚修道的,又没有高深道术。武定六年,有关部门上奏请求罢除了这种道场。其中,有道术的人,如河东人张远游、河闲人赵静通等,由齐文襄王另外在京城设置馆舍,依礼仪接待。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