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对现代瑜伽练习的理论指导

2022-03-26 18:40:36

概念解析

帕谭伽利《瑜伽经》。《瑜伽经》是公元前2世纪印度圣哲帕谭伽利(Patanjali)整理汇编的瑜伽经典。原文由梵文书写,现大量出版的《瑜伽经》是后人对原著的评注版,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瑜伽经》注疏是毗耶娑的《瑜伽论》。国内的中文版本则多是基于印度及西方学者的英文注释翻译而来的。

《瑜伽经》全书四章,共196句经文,有些版本为195句。有三摩地(Samadhi)篇、练习(Sadhana)篇、成就(Vibhuti)篇和解脱(Kaivalya)篇,从瑜伽练习的结果、瑜伽练习的方法、瑜伽练习的阶段性成果和瑜伽境界四个宏观角度系统阐述了瑜伽。

现代瑜伽。从时间上来界定,现代瑜伽开始于19世纪,主要代表事件是1893年斯瓦米·辨喜参加芝加哥的会议,此后在1896年他还开启了在伦敦的“胜王瑜伽”系列讲座,进一步推进了印度瑜伽在西方的传播。从形式上来说,现代瑜伽指的是瑜伽进入印度之外的其他国家之后,融合其他国家本国文化后发展起来的重科学健身性的,偏重于身体的大众化瑜伽。从传统上来说,现代瑜伽是基于传统哈达瑜伽,发展而来的形式和名目多样的不同现代瑜伽流派。从过程上来说,现代瑜伽是非静态的,它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伴随着当代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顺应现代化需求,为满足现代人生活而不断创新后出现的瑜伽新形态,时至今日,现代瑜伽也仍然处于动态的更新中。

《瑜伽经》中的二元论哲学基础

在印度哲学史上,瑜伽派隶属于印度的六派正统哲学之一,与数论派并称为姊妹哲学。通常数论派被称为瑜伽派的哲学基础,因此,在分析《瑜伽经》这一作为瑜伽派形成里程碑式的著作时,就一定要提及数论派哲学了。数论派哲学主张的是二元论,二十五谛说,而《瑜伽经》中不仅体现出了二元论,二十五谛说的哲学观点,其在二十五谛的基础上还多出了一谛,即自在天(Isvara)。在印度,自在天似乎与神无异,由于这个原因《瑜伽经》中的数论也成为“有神数论”。但是在《瑜伽经》中,自在天只不过是一个利于练习专注的沉思对象而已,为的是让习练者可以更好的达到专注并进入冥想[1]。

基于二元论二十六谛说,《瑜伽经》分析了人之所以痛苦的原因正是源自原质三德的变化,并导致一切衍化现象的产生。瑜伽的一切练习也是为了能够超越三德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瑜伽练习的次第应该是从原质向原人的回归。原质属于二元中的物质性存在,原人属于二元中的非物质性存在。对于一个完整的人而言,身体属于物质性的存在,精神属于非物质性的存在。基于此,现代语言对《瑜伽经》哲学的解读可以就身心二元论的角度来解析,但也并非完全的等同,在瑜伽哲学中“心(citta)”的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于精神,因为瑜伽中的“心(citta)”并不包含原人的概念,但是现代语言解读中的精神已然已经包含了“心”和原人,甚至也包含了智性、自我等非物质性的精神因素。即便如此,现代瑜伽的练习在以瑜伽二元论的哲学为前提时,仍然可以以身心二元论的哲学论为类比,既不片面强调瑜伽练习的精神性,也单一强调瑜伽练习的身体性。二元中的两大实体是同等重要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完善和发展才是《瑜伽经》所推崇的。现代瑜伽的练习应当以身体为媒介,以可触碰的、可见的肉体存在为起点,通过不断提升肉体的觉知力,继而以肉体觉知力为纽带,最终得以敏锐的觉察到不可见的、不可触摸的精神实体。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对肉体的专注,达到精神的专注,从而摆脱由于精神散乱无序所带来的痛苦。

《瑜伽经》对瑜伽练习目标的说明

《瑜伽经》中的瑜伽定义是:“瑜伽是止息意识中的波动”[2]。瑜伽欲实现对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的掌控的这一目标,是瑜伽区别于普通健身最明显的一个特征。现代瑜伽过分放大了瑜伽的健身效果,难免导致瑜伽修心价值的淡化,从而导致大众对现代瑜伽的片面化理解。

现代瑜伽主要的瑜伽练习形式包括体式、调息和冥想等瑜伽工具,通过这些工具的正确使用臻达瑜伽境界。《瑜伽经》中的体式定义是:“稳定和舒适的姿势就是体式”,这是体式应当具备的品质。帕坦伽利指出只有达到这样的体式品质才能臻达体式的目标,即 “从此,修习者不再被二元性所扰”[3]。其次,《瑜伽经》中的调息练习旨在打破呼吸原有的模式,通过对呼吸部位、呼吸时长和呼吸量的调控过程,最终达到自然止息的状态。调息练习的目标并不在呼吸本身,而是在于明晰“心(citta/chitta)”。经文是这样说的:“心获得了专注的能力”[4]。“心”的本质是全知的、明晰的,是具备三德之悦性的,但是由于激性和惰性的遮蔽,“心”无法变得明晰,而调息法的练习恰恰是祛除这一遮蔽的最佳方法,当“心”回归其明澈的本质,自然专注成了“心”之常态。《瑜伽经》认为冥想始于专注,专注于某一特定的对象,当专注的意识流只定留在某处或某物不再间断时,那便是冥想了。综上所述,《瑜伽经》所指称的瑜伽是对散乱心之二元的剔除,是对心之专注的追求,是对专念意识的恒常保持。

《瑜伽经》中瑜伽练习的分阶

现代瑜伽大师B·K·S艾扬格曾说:“瑜伽适合所有人练习”,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适合习练一种形式的瑜伽,也因此现代瑜伽流派出现了多样性的发展。基于个体身体和心意状态的独一无二性,瑜伽练习也需因人而异。不同于现代教育体系,瑜伽练习的分阶取决于个体的心意状态而非年龄。根据个体“心”专注的状态,瑜伽练习可依次划分为初阶、中阶和高阶。

初阶练习者的“心”总是处于散乱状态,难以专注,完全受三德失衡的限制。这一阶段的练习者由于“心”的觉知不够敏锐,因此需要以粗糙的身体为切入点,通过身体规训“心”。《瑜伽经》认为初阶者可以通过修习瑜伽八支,即“自制、遵行、体式、呼吸控制、感官收摄、专注、冥想和三摩地”来实现自我。自制包含了非暴力、不说谎、不偷盗、不纵欲和不执迷五个内容;遵行包含了洁净、知足、苦行、自我学习和敬仰自在天五个内容,它们是对思想、语言和行为三方面的实践性练习,应贯穿整个瑜伽修习的过程。而体式则强调舒适、稳定的结果,而不拘泥于形式不过。感官收摄、呼吸控制和专注的练习可以根据个人能力酌情穿插在每天的练习之中。冥想和三摩地则无法通过刻意性去创造,它们是水到渠成的自發状态和境界。

中阶练习者的“心”时而专注,时而散乱。《瑜伽经》对此推荐克里亚瑜伽的练习,即:苦行、自我学习和敬仰自在天。遵行中虽然已经提及过,但对于中阶练习者这三项练习才是重。首先是苦行,它可以是对食物的控制,也可以是对练习形式的坚持,亦或是练习场所的选择,所涉及的方式不尽相同,它是指从人的感官欲望出发,通过更强烈的修习之火去燃烧欲望之火,从而达到对感官欲望的掌控。对于初阶者而言将苦行作为主要练习是不合理的,首先初阶练习者很难有这样的感官自控力,其次盲目的让初阶者尝试这一练习,很容易让初阶者退缩,从而放弃瑜伽的修习。其次是自我学习,它也是学习自我意思,当感官的控制变得容易,个体也就摆脱了欲念的支配,自然离真实的自我更近了一步,此时通过经典的阅读或者对自我的思辨可以进一步认知真实的自我。最后是敬仰自在天,他不是信仰神明,它是指敬仰一个你所不知道的更高的实体,在于激发你内在的谦逊心和敬畏心。《瑜伽经》中提到,随着瑜伽练习的进阶,练习者会获得一些异能,在这一阶段若是被自负心主导而迷失方向,那将是瑜伽练习过程中的大忌。

高阶练习者的“心”能够在大部分时间处于专注状态,但只要居于这个肉体当中,意识的状态就存在着千万种可能性,即使练习者已经在某一時刻到达了瑜伽境界,却仍然存在坠落的可能性。《瑜伽经》认为这样的高阶练习者应该遵行修习和不执。修习的前提是持续的、不间断的、坚定的,无论练习的内容是什么,能持之以恒并坚定自己所坚持的最为关键。对于不执的修习是基于瑜伽练习的副产品所提出的,较为具象的内容在《瑜伽经》第三章成就篇中有明确的体现,瑜伽修习者绝对不能被这些奇特的成就迷惑双眼,无论它是高尚的还是隐晦的。

以上就是《瑜伽经》中的瑜伽分阶以及相对应的练习内容。适合初阶练习者的是八支瑜伽,适合中阶练习者的是克里亚瑜伽,适合高阶练习者的是修习和不执。

结论

印度的瑜伽、中国的瑜伽和西方的瑜伽在各自的文化环境中已经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标签,这对于现代的瑜伽习练者来说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不同瑜伽练习形式的大量涌现为大众提供了纷繁多样的选择,另一方面,在五花八门的瑜伽门类面前,大众也难分伯仲,无法辨别真正有益于自己的瑜伽练习。给瑜伽做减法,化繁为简,回归瑜伽本源认识瑜伽本质,才能真正的认识现代瑜伽、认识瑜伽、找到正确的适合自己的瑜伽练习。《瑜伽经》无疑是我们坚定的理论指导,基于二元论,瑜伽练习的哲学前提是实现身心的全面完善和全面发展;借助瑜伽工具:瑜伽体式、瑜伽调息法和瑜伽冥想,真正实现通过粗身的掌控获得对精微意识的转化和掌控;承认个体的独特性,判断“心”所处的状态,在初阶、中阶和高阶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练习,真正实现瑜伽智慧的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1].钵颠阇利著;黄宝生译.瑜伽经[M]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16.9

[2].艾扬格著;王东旭,朱彩虹译.帕坦伽利瑜伽经之光[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6.10 P52

[3].艾扬格著;王东旭,朱彩虹译.帕坦伽利瑜伽经之光[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6.10 P207

[4].斯瓦米·帕拉瓦南达,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著;王志成,杨柳译.现在开始讲解瑜伽:《瑜伽经》权威阐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2011.6重印)P165

[5].沙吉难陀著;陈景圆译.巴坦加里的瑜伽经[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3.1(2013.6重印)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