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为什么自杀?

标签:
诗人余地吾同树自杀诗歌压力文化 |
分类: 随笔 |
(诗人吾同树)
(诗人余地)
诗人为什么自杀?
□
一个青年诗人死了,30岁,源于自杀,又一个青年诗人死了,29岁,还是自杀。当看到这些消息的时候,我的心尖不住地颤抖,感觉忧伤,感觉寒冷,感觉悲凉,更多的是愤怒和无奈!不仅仅因为我也写诗,不仅仅因为这两位诗人都是那么才华横溢!我曾经反复地自问:“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诗人们,你们到底为什么自杀?”可是,谁又能给我一个完整地答案?
对于诗人余地的死,我是通过浙江温岭诗人老枪寄给我由他编辑的“《中国网络诗读本》余地纪念特辑”了解到的。在此之前,虽然也断断续续地读过余地的诗歌,但并没有对他的身世、生活过多地关注,因为,读一个诗人只要看懂他的诗歌就足够了,我模糊地觉得他应当是一个很阳光的青年,但从他的死,我才真正意识到我并没有读懂余地,也根本不可能读懂他!后来在新浪网上系统地读了网友卿卿关于怀念和回忆诗人余地的长篇纪实《不留余地》,我对于他的家庭乃至工作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我知道余地生活的艰辛以及这样或那样的压力,但我还是不能苟同这些看起来沉重的问题。
至于青年诗人吾同树的自杀,更是让我难于置信和理解,难道仅仅因为沉重的房贷就成为压垮诗人的“稻草”?那么你何必自寻烦恼、自我加压呢?我觉得,这些远远不是导致一个人(特别是一位诗人)告别这个世界的唯一祸端。当然,又有谁能够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死?因为就连吾同树本人也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死亡是不可解释的。尤其自杀,能找出来的原因都不是最关键的原因。”这么看来,房贷的压力就不是压垮诗人的唯一一根“稻草”!但这种压力肯定存在,同时也肯定有更令诗人绝望和选择死亡的理由。我们只能惋惜和遗憾,但是谁也无法阻止谁选择死亡,正如我们无法阻止生命的破土,所以我们就没有必要过多地单纯去探讨诗人为什么自杀这个问题,我们的目光应当关注和探讨更深层次的东西!吾同树的朋友(同样也是诗人)赵原说:“在我们的思想和内心中,在我们对这个时代和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中,一个诗人的死,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这话蕴涵着一定道理!
生活在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惑和无奈,不是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吗?这话不假,从我本人、从我身边的朋友中都可以验证这句话的朴素真理!生活的困苦、牢累、艰辛是可以在生活中战胜的。一个人当他选择死的时候,一定没有比死更好的选择了!不过,我还是觉得这些年轻的诗人们选择死亡是残忍的,对于他们的家人同事、亲戚朋友,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难于接受的!但是,任何诗人作家的自杀都与文学本身无关,也不会影响到圈子之外的任何人,只是与他们的家庭、子女和他本人有关。在此,我还是引用诗人余地的一句诗歌结束这个沉重的话题吧:“一个突然死去的人是残忍的。”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