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朝-国宝《大明混一图》

(2015-01-02 23:52:52)
分类: 明朝专集
http://s16/mw690/001buUFVgy6OSf8TiTZ3f&690
《大明混一图》(Universal Map of GreatMing),现今所存最早的中国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彩绘绢本。作者与年代不详。依据图上两个关键地名“广元县”和“龙洲”,推定此图绘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原件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大明混一图属行政区域图,成图年代为公元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彩绘绢本,图幅尺寸为386×456cm,是一幅大挂图,图内主要表示明朝及邻近地区的各级居民地、山形、河流及其相对位置。居民地均以地名加框的方法定位,其框用不同颜色区别内外所属。此图绘制精美,内容丰富,是一件国宝级的珍贵文物。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全图以内地较详,边疆略疏。域外地区以描绘西方为详,所列名称几百个,河道湖泊,红海黄沙,一目了然。图中有简要图说卜余处,主要说明特殊地区的自然状况、里程、民情风俗等。该图对于研究明朝时期世界各国政区建制与自然地理、中国的边疆地理与对外关系等均有重要史料价值。
地图的出现,缘于对辽阔世界的探求欲望。地图,是另一种语言和文字,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明。王朝初期能绘制出这样的地图,足见当时的文明程度已非同一般,而沿海地形的准确程度,更说明了明王朝在航海上的探索与成就。
这幅明代世界地图,以大明王朝版图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是我国目前已知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世界地图。
《大明混一图》全图没有明显的疆域界限,仅以地名条块的不同颜色,来区别内外所属。图中着重描绘了明王朝各级治所、山脉、河流的相对位置,镇寨堡驿、渠塘堰井、湖泊泽池、边地岛屿以及古遗址、古河道等共计一千余处。
在《大明混一图》上,欧洲和非洲地区描绘得都很详细,绘制得也很规整,而且笔法流畅。非洲大陆位于这幅地图的左下方,其中河流的方位非常接近尼罗河奥兰治河,突出部分的山地与德雷肯斯山脉的位置吻合。地图中还显示在非洲大陆的中心有一个大湖,这可能是根据阿拉伯的传说绘制的。因为在传说中曾写道“撒哈拉沙漠以南更远的地方有一个大湖,其面积远大于里海”。地图上南部非洲的好望角,海陆线条精美,形制一目了然。

清初,将图内全部汉字地名按等级贴以大小不同的满文标签。方位为上北下南,未标比例尺,经计算:国内部分纵比例为1:1060000,横比例为1:820000;国外部分变形较大,无法计算比例尺。全图近4米见方,是一巨幅明王朝及其邻近地区全图。所绘地理范围东起日本,西达西欧,南括爪哇,北至蒙古。图上没有疆域界线,仅以地名方框的不同颜色区别内外所属。
图中中国部分着重描绘明王朝各级治所、山脉、河流的相对位置,镇寨堡驿、渠塘堰井、边地岛屿及古遗址、古河道等共计数千处。明初十三布政使司及所属府州县治用粉红长方形书地名表示,其他各类聚集地均直接以地名定位,不设符号。蓝色方块红字书“中都”(今安徽凤阳)、“皇都”(今江苏南京),指出了明初王朝的政治中心所在。山脉以工笔青绿山水法描绘,或峰或岭,各有其名。五岳(泰山、恒山、华山、衡山、嵩山)和五镇(霍山、沂山、吴山、无闾山、会稽山)精美醒目,在粉红长方形内注方位及名称。长白山昆仑山、大小雪山涂以白色,意为终年积雪不消。全图水道纵横,除黄河外,均以灰绿曲线表示,注名者百余条。较大河流标明渊源。长江发源地标在四川松潘(受《禹贡》“岷山导江”影响),入海口在江苏通州(今江苏南通)以东。所系鄱阳、洞庭各湖泊位置准确。黄河以粗黄曲线表示,发源于星宿湖,入山东境内分二支,故道由利津入海,新道则经江苏淮安入海。海洋以鳞状波纹线表示,海岸、岛屿的相对位置基本准确,礁石沙洲分别注明。
我们看这幅地图,感觉与现在最吻合的就是从渤海到海南岛的沿海地形,渤海湾山东半岛的形状非常接近,水系也很详细。再看长江的位置,也差不多,长江支流水系标示得更详细,鄱阳湖洞庭湖太湖三大湖泊清晰可见,这可能跟明王朝初期的统治有很大关系。广东沿海似乎还显示了珠江口的位置,但雷州半岛海南岛的位置偏西了。台湾岛澎湖列岛及日本岛的差异较大。
图中的河流皆绘以深色,唯黄河以一条黄线绘出,与发黄的图底颜色颇相似,粗看不易识别,故有描述者称“不见黄河。”然细看有一黄色粗线自西向东盘一几字型于后转东南向奔黄海而去,中间深色支流若干注入。图中可见决道后黄河自徐州过新浦出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