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陶艺特色教学,让泥土绽放七彩成长花

标签:
教育 |
陶艺,是一门土与火完美结合的综合艺术。陶艺的历史源远流长,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它已历经了一万多年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历程。陶艺的博大精深,不仅在于它的工艺,还在于其所彰显出来的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气质。威武雄壮的秦兵马俑、古朴典雅的秦砖汉瓦、华美绚丽的唐三彩、精美绝伦的两宋名窑和集前代之大成的康雍乾瓷器等,都是陶艺的经典之作,令世人叹为观止。而当今的陶艺不仅具有制作日常用品的功用,更被赋予了文化教育的功能。陶艺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人格建立、情操陶冶、个性培养、智力发展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手段之一。
一、研发背景——确定前行的方向
陶艺课程是上海市鲁迅初级中学的特色课程之一。本校创建于2005年,相比于那些百年老校而言,缺乏深厚的历史积淀作为办学的支撑和依托,“塑造怎样的学校特质,让学校卓然而立”就成为了摆在全校师生面前的首要问题。经过集思广益,学校将着眼点放在了特色陶艺教育上,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抓紧抓好。现在,我校陶艺课程实施环境优越,文化氛围分外浓郁。借校安工程的契机,学校设立了专门的陶艺准备室、陶艺体验教室、烧制电炉等基本设施,并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的制陶工具等学具,教学设备可谓先进齐全。2011年我校结合陶艺教学,找到了“指南针计划”与我校校本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进而探索适合我校的校本课程及校本教材《七彩的泥》。如今陶艺教育已正式列入学校的校本课程之中,教学内容也编入了课程表。由于陶艺和人们的生活贴近,泥土与人们的关系密切,加之陶艺能培养、训练学生的创作观念和思维,因此深受学生喜爱。学生陶艺的创作欲望都很强,都能很自觉地投入到陶艺课程的学习之中。http://s5/mw690/001buQQdgy6QdU8ywIce4&690
http://s9/mw690/001buQQdgy6QdU9JCcM18&690
二、课程理念——明确共同的目标
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开发和利用陶艺教育,既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又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呢?这涉及课程功能、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及文化差异等课程体系中的诸多因素。依据上述标准,我们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1.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选择贴近学生,能引起其兴趣的、基础的、利于学生发展的陶艺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础内容。坚持学生主动探究、体验成功,重视个性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2.发挥陶艺教育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识特征相适应,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陶艺的独特价值,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陶艺表现的多样性、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以及了解中国陶艺发展史和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负责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3.各门学科沟通与交融,为学生营造各种学科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艺术学习环境,构建跨学科的相互渗透,扩展学生的认知空间,使他们受到启发,触发联想形成新的认识,达到认识上的飞跃,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把信息技术、美学教育、陶艺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有机地整合,致力于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特别是艺术修养的养成。
4.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和交流合作。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生生关系。注重整体的、多元化的过程性的评价,采用《学生陶艺作品评价表》,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能力,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进行评价。
5.陶艺课程具有整体性,它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陶艺课程具有实践性,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感受,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陶艺课程具有开放性,开放的内容和展现的形式以及多元的评价标准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展示的舞台;陶艺课程具有生成性,陶艺本身是一种生生不息、永远都在创新变革发展的艺术,陶艺活动中作品不断改进、新的构思不断生成、方法和效果不断被发现,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也不断地加深;陶艺活动具有自主性,在活动中将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思维,不用个人喜好影响、控制、约束学生。http://s10/mw690/001buQQdgy6QdUd5GJj89&690
三、课程实施——开启奇幻的旅程
1.确定校本课程的学习总目标。学校确定的陶艺教育总目标是,通过对中国古代陶瓷烧制技术发明创造的研究,梳理传统陶瓷制作的工艺流程,并设计适合青少年教学体验的工艺环节。在教材的内容方面遵循新课程标准,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相融合,与人文精神相融合,逐渐向综合方面发展,使课程富有时代感。课程体现对学生个性潜能的充分挖掘,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打下基础,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2.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课程内容的构建以“课程目标”为指导和依托,以学生发展需要为根本,既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融入现代美育的观念和方法。我校陶艺课最大的创新点体现在教材编写原则及特色内容上:遵循以“玩”为主的宗旨,以“感受陶艺,享受玩泥的快乐”为主线,贯穿整个体验教学。再加上我校以鲁迅先生名字命名,所以在教材的编写上融入与鲁迅文化有关的内容,如人物造型制作中选用鲁迅笔下的系列人物,并进一步设想将版画与陶艺相结合开发出“陶版画”这一新课程内容。
我校现已开发出《普及手册》和《操作手册》,陶艺课程的基本形式是理论探究性课程与实践拓展性课程相结合。开设的陶艺课程主要针对初中六、七、八年级的学生。《普及手册》主要是理论性的探究学习教材,将逐步在美术、劳技和探究等课程中作为拓展探究使用。《普及手册》分为认知篇、装饰篇和工艺篇,共16课时的活动安排。每个活动内容都由“感受与欣赏”、“认知与体验”、“拓展与融汇”几个环节组成。“感受与欣赏”具体讲解一些关于陶瓷的历史概况,让学生感受制陶的乐趣;“认知与体验”主要讲解制陶技术,做陶泥的具体方法等,让学生掌握实际的制作技能,创作陶艺作品;“拓展与融汇”主要是让学生欣赏陶艺作品图片,并点评作业,还可以写出自己的亲身感受。《操作手册》是实践性为主的校本教材,主要内容是“泥土捏塑”制作,共8个活动内容。每个活动内容又分“趣味活动”、“手工技艺”、“艺术创意”、“寻古探究”等环节。
3.制定课程的评价体系。陶艺课程的学习评价方式是通过《学生陶艺作品评价表》进行过程性评价。评价过程中,要遵循评价的趣味性、激励性、可操作性原则,有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等多种方式,使每个学生在学期结束后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能有所收获。http://s7/mw690/001buQQdgy6QdV5qaG2f6&690
http://s10/mw690/001buQQdgy6QdV68oel19&690
正所谓“春萌之草,已见其绿”,经过各方努力,我校陶艺课程已初见成效。2008年我校陶艺拓展课《七彩的泥》参加区少工委优秀社团的评比,获得了“区优秀小社团”的称号。我校陶艺课程是2011年虹口区的区校合作项目,目前学校已获得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青少年基地中国古代瓷土捏塑项目的立项。http://s7/mw690/001buQQdgy6QdUg40ho56&690
我校开展的陶艺特色教学,是拓展各科教学内容的一种大胆尝试,具有在教育理念上的超前性和实际操作上的挑战性,也是对实施新课标、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实验、进行校本教材开发的一次具有前瞻性的探索。实践证明,学生通过陶艺课程的学习,了解了陶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历史责任感,培养了爱陶艺、爱家乡、爱祖国的浓厚情感。学生通过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活动过程,尝试各种材料、工具与方法,丰富了视觉、触觉和审美体验,感受到了陶艺活动的乐趣,陶治了身心,并个性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学生身心得到了健康全面的发展。同时,学生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形象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对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表现与创作能力也得到了综合培养,由此生成了基本文化艺术素养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从而为适应未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