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向电影史上最能装蛋的战俘致敬-------看电影《重见天日》有感

(2008-09-29 11:28:01)
标签:

杂谈

分类: 胡思乱想
  
          这是一部美国版的《红日》,男主角是一个有着超常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近似于没心没肺的家伙
 
   战争电影从《拯救大兵瑞恩》开始,就变得充满真实感和人文关怀。最可贵的是通过电影技术和导演倾注的心血,战争片开始变得无比厚重。在电影复制血雨腥风的战争的同时,所产生的极为彻底的反战情绪才是现代战争片已经实现的高度。当《大兵》过后,对于众多重量级战争影片来说,近似史诗感的恢宏场面和逼真的战争细节以及高度的人文关注所产生的震慑力让观众对于战争有了区别于爱国主义教育式的新认知。
    相比于这些电影,《重见天日》的品质实质是在倒退。对好莱坞来说,可能算是一种愚蠢的放松。影片伊始,在标志性的翠绿越南中,忧郁的弦乐衬托了慢镜而出的飞机轰炸,这样的场面有着与众不同的美感和残酷感,也符合大师的招牌,还容易让人想起《现代启示录》的航拍。然而,在这之后,整部电影就直接变成了一种三脚猫的把戏,煞有介事。
    直到影片结尾,整部影片一直身处好莱坞二流娱乐电影的节奏中自娱自乐。导演让克里斯丁贝尔饰演的飞行员迪特在被俘之前与众人大肆调侃美国之错——越南战争。这样的表现形式是通过军官们破坏纪律肆无忌惮的搞笑而实现的,不管如何都透着一种涣散而生的蹩手。而后,战俘生涯的迪特一直保持着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视敌人如粪土。这方面,与我们英勇的地下党英雄极为神似。在老美那么多的战俘电影中,从没有一个主要人物如此轻松搞笑,大无畏精神还是美国式的自由向往是不是需要这么表现?人物被牛马拖拉、被倒挂、被五马、被捆绑……,可就是毫无恐惧之意。反过来却与敌人开始进行标准的客户拜访,仿佛一个直销员在拜访客户。不明白名声很大的艺术片导演是不是和好莱坞水土不服,抑或从中对美国人有什么含沙射影。反正,不仅没感受什么,只看见一喜剧人物在对着越南人耍宝。
    战俘电影几乎都是群戏,其他骨瘦如柴的战俘们在迪特的巧手中获得未曾有过的自由。这些战俘本来很神似很写实,尽的也是人事,但在贝尔活宝的整蛊中几乎变成了被扶贫者,严重衬托主角的超级牛气。只有出逃途中一段对应的戏份可以让人深切理解,情绪的积极乐观与悲观恐慌之间的天壤之别。影片中,乐观到极点的迪特就可以福大命大逃出升天,而另一位悲观善良的壮汉则撒手归天。这段情境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具备积极的情绪对于作人做事来说是何等的至关重要。
  好在《重见天日》中还有具备演技实力的贝尔,这次蝙蝠侠选择的角色虽然不怎样,但其中卖力的付出还是有目共睹的。种种酷刑、穿越丛林、吃糠嚼蛆、亲身漂流,摸爬滚打无所不能,其敬业精神难能可贵。以致于最后与飞机不期而遇之时,观者也着实为他欢呼。如果没有贝尔担纲的演出,影片肯定会直接堕入深渊。可惜,好景不长,而后的影片结尾就变得让人困惑,怀疑看到了我们的主旋律电影。
    《重见天日》的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况且是导演已故挚友的经历。按理说,导演应当在其中倾注浓重的情感才是。然而,影片的所有细节桥段已经都是老旧的好莱坞标准,这种娱乐性很不现代,而最可贵的人文关注也在神话式的越狱过程中被遗忘。好容易赶到结局应该升华的时候,一种类似于大美国主义的热烈欢迎场面几乎让人惊诧于美国电影也有如此的主旋律场面。好在与我们的慷慨激昂完全不同,当舰长面向全体人员询问迪特你在这艰苦过程中被什么信念支撑时,活宝飞行员的回答是标准的美式幽默——因为我很想吃牛排!这样的美式幽默有作用,但这样的人文情怀也太那个了吧!
    《重见天日》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大导演赫尔佐格的作品,也很难让人相信严谨的德国电影风格能够产生这么美国化的娱乐,甚至难以让人相信当今的好莱坞还有主旋律味道的这一套。
   我以为这样类似要非人的英雄只是我国的电影中的专业产物呢
   服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