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致当涂一中校长的公开信

标签:
杂谈 |
http://s16/middle/40b4aad8g83b7caf95e3f&690
尊敬的校长先生:
您好。我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系四年级的一名普通学生。四年前我毕业于当涂一中。对这所我再熟悉不过的学校有一些质朴的感情。尤其是对于同学们和师弟师妹们,我希望给与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至少不让他们走我走过的弯路。
我的师兄,中国科大物理系的芮俊校友,两年前向当涂一中的校长先生发过一篇建议函。我认为他提出的对中学教育的改革建议非常中肯和有效。可是,一方面,您本人可能没有读过他的这封建议函,另外一方面,我认为有必要对这件事情加以强调。这是我和芮俊师兄大学四五年以来用血的教训换来的。我希望能够引起您的充分重视。
当涂一中在高考方面取得的教育成果得到了很大的认可。这一点是我们感到非常欣慰的。 每年都有一些同学考入清华北大,当然也包括科大。这当然非常值得赞扬。因为,国外的顶级大学只录取中国前8所大学的学生,没有高考成绩,就无法获得这样的机会。可是同时,也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我看到的情况,至少在中国科大的当涂一中校友,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认为这和当涂一中灌输的思想和教育模式有着分不开的关系。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封短信,可以有机会和校长先生探讨这些问题,并且对今后的教育工作作出改进。
第一,我们的学生,普遍缺乏精英意识。在科大的当涂一中校友,应该可以说是千里挑一的精英了。但就我的一些师弟的表现来看,这是他们的最大缺点。为什么别的学校的学生,一进科大,目标就是哈佛,就是普林斯顿,我们的学生却总是以保研为目标呢?我们的学生缺乏精英意识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当涂地方闭塞,学生没有什么眼界。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来科大学习的很多学生,他们高中的地理位置比当涂更闭塞,但他们的精英意识却比我们要好。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学校老师没有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总是试图灌输自己的判断,让学生丧失了对世界的独立思考,以至于连对自己的前途的独立思考能力都没有了。我们反复强调的价值模式是,学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高考。高考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是为了什么?为了好工作。这是非常可笑的想法。大学是学习的地方,它并不保证你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 在一个好大学不学习,和没考大学有什么区别呢?就算在一个差一点的大学,如果你认为自己是精英,并且努力去做一个精英应该去做的工作,你也一样有机会成为真正的社会精英,为社会做出很大贡献。要想让学生成功,我们必须先要让学生有成功的自信。 我本人刚进科大的时候,目标就不是哈佛,普林斯顿这样的顶级学校,所以对自己要求很放松,后来幡然醒悟,原来哈佛学生的智商不过如此,我也应该行。但为时已经有点太晚了。四年后虽然也是一个不错的offer,但终究是很大的遗憾。
第二,我们的学生,普遍不知道终身学习的道理,不清楚学习是为了什么。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但还是有很多很多的读书无用论的声音充斥耳畔。究其原因是对学习的目的认知不清。一般的学校只会向学生灌输,学历是找到好工作的敲门砖。究竟为什么是敲门砖,怎么敲门,却都说不清楚。从而进了大学以后,以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已经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已经结束,就开始无所事事起来。其实学习的目的本身不是难题。剑桥大学的招生简章第一条写得很清楚,“我们招收通过在剑桥大学的学习,有潜力为社会做出很大贡献的人”。什么是为社会做贡献?怎么做贡献?
其实现代社会非常复杂,人类的职业高度分工。有很多职业需要高端的知识层次和充分的经验。而这些职业往往是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职业。比方说我所从事的应用数学方向。没有应用数学,就没有人类的金融体系,没有天气预报,没有高性能的计算服务,更别提搜索引擎等等和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工具了。但如果没有一个非常勤奋的博士阶段的学习,你可以在上述领域工作么?你可以在华尔街上做顶级的金融分析师,享受几千万美元的高薪么?
第三,我们的学生,普遍懒惰。为什么会懒惰呢?在科大的学生都是当涂一中学习最勤奋的学生(我本人可能除外),为什么一进入比高中学习阶段关键得多的大学阶段,就会如此懒惰,如此对未来不负责任呢?除了以上提到的两条,我想还有一条很关键的因素。高中的学习,是逼着学生在学。让学生对学习不仅没有好感反而产生了厌恶。这个问题不能责怪广大的老师,而在于教育体制的问题。我们没有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好感。实际上学习是一件很讨人喜欢的事情,想当初在我一中的懒惰是出了名的,可是现在三天不看数学书就会心烦意乱。我们可不可以用宽松一点的环境,灵活一点的制度,引导我们的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自主学习,热爱学习呢?我想这是很重要的。
第四,我们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明显不如外校的。人际交往是很重要的能力,没有人际交往的能力就无法组织团队,更无法成为团队核心。除了超级天才,没有人可以脱离团队而一个人干出大事业的。可惜这样的超级天才,当涂一中历史上还没出过一个。我们的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不够强,我们是不是应该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交流和相处呢?这是很重要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虽然只是一个局外人,但作为一个过来人,总希望提点意见和建议,希望帮助师弟师妹们享受到真正对他们的人生有好处的教育。记得我高中的时候,班主任杨老师请到了北大的潘旻然师姐和我们座谈。受益匪浅。而我也想为母校的同学做点贡献。就写了此文,聊表寸心,希望引起一中教育界的一些探讨和思考。其中肯定有很多幼稚和不妥的地方,如果看到了,一笑带过就可以了。
敬礼
车通
2010/4/3,于北京中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