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欧散记》后记
(2018-08-09 09:30:02)
标签:
情感文学文化 |
分类: 大地之吻 |
《游欧散记》后记
实话实说,到欧洲旅行从幻想到梦想直至梦想成真,本来,一家人一起出行,又是到心向往之的理想地,收拾起行囊,带上行摄工具,该是无比快乐和知足了!然而在享受着这种愉悦旅行的同时,偏偏总是不那么安分,偏偏总是带着那份探求与思考,偏偏总是感到行途的局促与所获甚少!因此,尽管自认为在理性上对欧洲并不陌生,行前似乎已做了一定功课,到了那里就可以随心所欲毫不费力的观光游览欣赏品味,其实不然,当你真的身临其境走进它时,才感觉到仍然是非常的陌生与无知!因为差异而陌生,因为肤浅而无知,所以,所到之处的前夜,不得不强行撑开已经有些不大情愿的眼皮,从“度娘”那里搜寻获取第二天的“食粮”。这样一路走下来,作为游客,自认为比同一团队的其他人获得的更多,而作为一名总想探究点什么的所谓文化人,所得到的就不尽人意了。但是无论如何,毕竟是走出国界,来到了这块“优秀而又成熟”的地方,理该知足才对。
心得与感受还是有的,也大都在游记中有所记录,归纳起来不外乎如下几点。
一是欧洲文明的确优秀而成熟。从自然环境到人文环境,它能够把古典传统和现代创新、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这种文明从早年的扩张和后来的大战中计取不少东西又洗刷掉不少东西,欧共体的实现,似乎使得它更加悠闲和安详,甚至有许多欧洲人认为自己已进入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境界。这种过度的自满、自享最终导致了它的自闭,对世界对自己有不少时空错觉。这一点虽然没有直接接触欧洲人以及深入他们的生活,但客观形势告诉我这个判断并非主观臆断。英国脱欧,希腊危机,难民、暴恐、小偷......
二是祖国的确渐渐地富裕强大起来。我们所到之处,到处都有中国人,主要旅游景区挤满了中国游客,给人的印象是中国游客占据欧洲旅游市场远不止“半壁江山”。不禁想起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欧洲亦如乌衣巷,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欧洲不再遥远、不再陌生,这是历史性的转变,这是中国强大、人民富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是欧洲不宜久留。
最后,要承认我们与欧洲文明的差距,尤其是公民素质的差距。一路走来,有两个细节令人感到到羞辱和有伤国人自尊,一是我们的大巴挡风玻璃上醒目的汉字提示语:“请勿在车内吃东西”,另一个是巴黎老佛爷购物中心单独为中国人开辟的那方“中国人休息处”。前者说明在车内吃东西于国人来说再自然不过,后者说明,商场把不讲文明乱扔垃圾高声说话的中国人用“文明”的方式与整体环境隔离开来......
我自认为,至少上述两点,我与欧州文明并无差距,我更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再走出国门时,不再见到“请勿在车内吃东西”的提示,不再见到为中国游客另辟的“专属区”!
2016年10月15日于痴儿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