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吻》后记
(2016-08-21 14:53:07)
标签:
情感文化懒悟园散文 |
分类: 心源文字 |
《大地之吻》后记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作为一名悟性很差却又不无勤勉的思考者,心情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支撑我们生活的理想还在,让你有足够的理由对生活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和更多的企望祈盼,另一方面苦于生计的窘迫以及现实生活的严酷,又不能不为之谋生操劳疲于奔命!好在由不惑岁抵达花甲年,经过这一长串生命的历程,最值得自慰的便是性情渐渐地趋于恬淡与平和。十几年来,利用紧张的工作之余,记游山水,即兴诗文,研习书法,行摄天地,业余的耕作着“业余”的产品,不经意间掘成了生命的另一条流畅的河,不仅从中流淌出逾百万的文字,而有意无意之间的书法墨稿也已厚达数尺,还有数万张数码图片。这些东西虽粗糙,或许谈不上艺术品位或价值,然却为原汁原味的心灵写照。一些思想、一些反省、一些个人往事的回忆,甚至不乏某种难以泯灭的激情燃烧,还有那些淡淡的无处不在的感伤,体现在诗文笔墨以及图片中,在生命长河里穿行,寻找着冥冥之中的绿洲。
本打算,在退休之年,将自己这些“精神的投影”整理一下,集成“散文随笔”、“游记文图”、“诗辞歌赋”、“中短篇小说”、“书法选集”一套五册,交出版社编辑出版,亦算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花甲之后,不必再如此辛勤,而应该更加率性平实的安度余生。碍于内容的太过庞杂,连一己的初级整理都非一年半载所能毕,加上经济上的捉襟见肘,最终采纳了张勇贤弟的建议,先搞出一本散文随笔再说,这样可以集中精力力求把一本书编撰得精到一些,瑕疵相对减少,遗憾尽量少留。至于另外的几册,只要“青山依在”,何愁“夕阳无红”?
很清楚,我的这些所谓作品,读者并不多,在快餐文化充斥社会的今天,还有几人能静下心来去品读这些在许多人看来索然无味的文字?然而,茫茫人海中,总有如我之孤独思想者,勉力前行。“邵军:首先祝贺你的散文集即将付梓!我精读了冯先生的序言,非常中肯,颇有同感情怀,以致不禁潸然泪下!像读你的博文一样,一幕幕触动着我的心灵,感慨不已!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你的博客成了我的期盼,你的人文充溢了我的思念……这馨香美好的相遇之音,我会脉脉地留在我的记忆里,她是我近耄耋之年的瑰丽!”这是昨夜远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李兰英教授发来的微信,昨日上午我将冯先生的《序言》初稿发给大姐斟酌,夜里就收到回复,有了这如此动情剀切的文字,难道还不够么?所有这许多已足以温暖我心,照我前行。
盛夏酷暑,上帝赐予我暂离尘事的机会,得以专注于整理二审以后的书稿。沏上一杯茶,壶中天地做一个守望者,用我的指尖与拙笔,守住最后一点做人的良知、品格和自尊,守住思想的存在与一个并不能称着文化人的孤独与遥程。
感谢好友谭宏宇女士、冯润生先生、赵阳贤弟情深意长的序言;感谢赵阳、以松贤弟为本书的鼎力相助亲力亲为;感谢张磊先生及编辑团队为本书编辑出版所付出的心智和汗水;感谢寿州“五老”等文学艺术界同道多年来给予的关心关爱;感谢文友赵志刚、黄丹丹作文“村夫”;感谢周益生先生为我“量身定做”的那方忘言篷,使我能够在大野一隅“忘言于心”;感谢李先梅、郑海梅女士在本书前期的文字收集整理中付出的辛劳;感谢林伟贤弟、丹丹贤侄女为本书编辑提供的诸多创意;感谢以李兰英、北日先生为代表的近两百万网友多少年来对书中文章一以贯之的关注、点赞和雅评;当然,还要提前感谢那些能够赏读《大地之吻》的将来的读者;最后,最最要感谢的无疑是注我心田的“源头活水”——生我养我一直深情的拥吻我的大地和人民。
生活在继续,生命在延续,时间于我将不再业余,而今后的作品或许会更加“业余”,我的花甲之后的河流无疑会更加松缓,畅舒,透彻,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