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欧散记(八)


标签:
懒悟园情感摄影游记 |
分类: 大地之吻 |
因特拉肯
下午4点时分,抵达瑞士中部少女峰山脚下的因特拉肯小镇,这里也是瑞士著名的度假胜地,以一年四季风景醉人著称,是为前往少女峰的重要门户之一。何维克街为因特拉肯主街道,商埠密集,游人如织,隔着车窗,也不难感受这个小镇的热闹与繁华,毋庸置疑,这里的观光客永远要多于当地居民。大巴尚未停稳,团队的男男女女已急不可耐的蠢蠢欲动,张导拿起话筒,向大家交代细微,从最高级的欧洲服饰或饰品品牌,到瑞士当地具纪念意义的小物件,在何维克街上都可以买到,手表是其中最具代表的商品,并反复强调如何开具发票和办理退税手续。随大流走进一家钟表店,人们分散在各自的“爱柜”前,我和夫人只是观赏,并无所求,欲拍精美,遭店员礼貌说NO,索性携妻出店门,来到一处阔大的绿色草地,远眺美丽的少女峰。继而留妻歇息路边条凳,远离人潮,踏过草地,寻幽草地西端的古建筑,这里有17世纪的市政厅以及14世纪的教堂。当我走进它们,居然不见一个人影,清幽,安静,甚至有点瘆人!一个人与一群古建筑,以眼神交流,用镜头对话,相对于人来攘往的闹市,这里显然是我该来的地方。
在教堂一侧,不经意间发现一片墓地,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西方墓地,很好奇,便轻推珊门,入内端详仔细,墓地面积不大,内有小溪穿过,规整干净,花草葱茏,令人惊奇的是,墓穴大小形状及墓碑的样式各异,这是为了充分反映逝者的喜好和彰显其个性吧?由此联想到家乡的公墓:荒郊野外,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每逢年终或清明,烟花爆竹,坟前烧纸,乌烟瘴气……两相比较,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无疑是双方生死观之差异。在东方文化里,人们普遍认为死亡恐怖而晦气,人死后要去的地方被称为“阴间地府”,墓地常常是幽魂野鬼出没之地。而在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人看来,人死后会升入天堂,墓园则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所以欧美的陵园大都修建得如同花园一般,不但绿树成荫,还有很多精美的雕塑建筑,这就让墓地没有丝毫阴森恐怖感,反而很有浪漫的艺术气息。我是无神论者,既不相信有阴间地府,也不相信有上帝天堂,若果人死后非要找个墓穴下葬,我宁愿选择类似因特拉肯这样的环境,当然最理想的死后,是别去占居这一巢墓穴,遗体烧掉,骨灰撒掉,多好!
时间到,人们相继来到集合地点,望着手提大一包小一包的人们,若有所思,你们用大量银子换来爱物,而我却用脚步和镜头,几乎收获了整个因特拉肯!孰占便宜孰吃亏,各得其所罢。中餐自助,胡乱吃点零食水果而已,早已饥肠辘辘,因特拉肯小镇上的中餐馆,无论质量如何,这晚餐无疑是“够味”的了。
晚8点多,入住小镇上一家百年老店,虽陈旧了点,但古色古香,别有一种韵致。放下行囊,复出店门,搜寻小镇夜景,可惜灯火并不明亮,幽暗静谧,只把镜头对准依稀可辨的天际山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