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这是赵阳贤弟写愚之近作,发表在7月8日的《寿州报》上。惭愧之余,
留存空间,聊表对老友的真诚谢意。阳子现任寿县信息中心主任,安
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理事、六安市作家协会副秘书
长,著有《小城故事》、《城墙根下》等。
村
夫邵 军
赵阳\文
寿县古城的人都知道,村夫就是邵军,邵军就是村夫。
知道邵军名字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屁孩,刚参加工作不久。一天随领导到炎刘公干,看见路边一幢建筑旁耸立块标牌,上书“炎刘电管站”几个大字,龙飞凤舞,落款“刘子善”。刘子善是合肥著名书法家,在寿县古城同样声名响亮。领导啧啧夸赞说,邵军有本事,单位不但效益好,品味也高,树个标牌也这么讲究,名家书写,注意细节,怪不得这家伙能成为部级劳模!
后来,邵军由电管站站长成了炎刘镇党委副书记,见面机会多了起来,但都是工作上的事,并没真正有过交集。有一天,我们又到炎刘,车子进镇政府大院时,看见院门额上新镌了“炎刘镇政府”几个大字,同样龙飞凤舞,但没有落款。领导是个书法迷,又啧啧夸赞起来:村夫有真本事,这字见功底!我忍不住插嘴,问,村夫是谁?领导诧异地翻我一眼,说,村夫就是邵军,这都不知道?
公务如此繁忙,还有心情习字!邵军形象陡然在我心中高大起来。
原来邵军在艺坛上的笔名叫村夫,他不单爱好书法,还工诗词,善随笔,摄影也是行家。但他的主业是从政,且属好官,政绩不菲。那段时间普遍官民关系紧张,邵军相继多次从一个乡镇调到另一个乡镇担任主官,“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都能够赢得百姓口碑,要得益于他的平民情怀。在三觉当镇长时,邵军曾作美文《连心楼记》:“不怜位卑心系衣食父母,楼居一隅未忘忧乐晨昏。”亲民爱民之意溢于言表;《抗旱组诗》写道:“轻车熟路田间行,脚陷龟裂话当心。小禾奄奄向我诉,几时甘露能润浸。惊雷一声倾盆雨,冠我天神酒一樽。”忧民怜民之情跃然诗中。人的精力有限,眼光向下就不能向上,可多年的宦海沉浮早使邵军看开一切,以不变应万变,秉持自我,靠人格魅力赢得支持尊重。随心随变,但不能违背做人做事的原则和底线。“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使他的从政履历有了两次辞官归野的记载,也使他在芸芸官员中更显得特立独行,鹤立鸡群。但真诚的处事风格、随和又不失认真的性情,又让同僚们以与他结友为荣。这就是官场,简单而又神秘,有的事一眼就能看透,有的事怎么也说不清。
工作之余,邵军的时间主要用在了读书、写字上。与其他基层公职人员不同的是,邵军的卧室也是书房,摆满了各类书籍,架着个大书案,夜深人静,主人常常伏案研学忘了休眠。古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邵军是宁可不睡觉,不可不读书。这让他又有了
“文化书记”的雅称,并像他的笔名“村夫”一样有名,现在虽早已不在书记位上,仍被朋友们沿用。
我与邵军真正相识相知成为朋友,还是在古城筹建文联前后。文化名城能当文联主席的人大有人在,并有很多“大神”跃跃欲试。可能服众、并把活动开展得风生水起的人,寻找起来就不那么容易。文联虽然是个群团组织,但有行政级别,亦官亦民,尺度拿捏不好,就会寸步难行。并且文联团结领导的都是一些自命清高的文艺界“巨鳄”“大腕”,鼻眼朝天,不是一般人能够服侍得了。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已经由“邵军”转变为“村夫”的“文化书记”,理所当然顺理成章地成为无可替代的不二人选。
承蒙村夫错爱,本人有幸也被网罗于文联,与他接触从此多了起来,让我得以真正了解他的思想和性情。人是需要有点责任感和事业心的。村夫不是爱当官的人,但被推到前台打上了花脸,就要唱好自己的戏,对得起角色和别人的信任。有人可能觉得文联是个“务虚”的机构,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平时也没有实质性任务,完全可以得过且过,而且前面推车、后面有辙,一些文艺团体也就是这样一路走来,悠哉游哉,快活似神仙。可邵军不这么认为。“不干则已,干就干好。”这是我对村夫人生态度的总体评价。文联成立大会盛况空前,古城有头有脸人物悉数到场,喜气洋洋,其乐融融,开成了“团结的大会、鼓劲的大会、胜利的大会”,没有谁敢公开发表异见。会后,村夫即不待扬鞭自奋蹄,一家一家地忙乎成立专业协会。引线穿针,苦口婆心,沟通协调,不厌其烦。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收藏家协会……相继成立。这些协会,为后来古城申创“中国书法之乡”奠定了基础,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个体,我觉得最受益的是文联给我带来很多学习交流的机会。元旦了,文联有年会;春节了,有联欢会;平时里,上临泉品酒,下苏州观湖,有各种采风、座谈和笔会活动。大伙不但有得玩,回来了还被催稿,刚创刊的《寿州文艺》等着发呢,总不能吃了喝了回家就属狗熊的吃饱不动了吧?这样,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创作质与量都有了大的提升,文联也因此增强了凝聚力,村夫也越来越受到我们信任。
就在村夫带领大伙策马扬鞭仗剑天涯的时候,突然传来消息,如鱼得水的村夫急流勇退,辞了主席。无论于公于私,我觉得都应打个电话问问究竟,文联不是如日中天吗?顺风顺水的,怎么就撂挑子了?村夫说得十分轻松,一切已然就绪,我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呀!我知道他的为人,鞋子是否合脚只有自己知道,该怎么做也只有自己才有发言权。作为朋友,我们只能尊重他的选择。好在都在一个小城,我们仍然能够时常见面,节假日相约到古村落转一转,到深山里走一走,纵情山水,颐心养性,朋友间的感情不但没有淡化,而且越来越浓了。村夫是个闲不住且有毅力的人,有了时间就在学问上下功夫。他在腾讯QQ、新浪博客和微信俱各开了空间,分别记录自己在文学创作、艺术摄影和书法研习方面的历程、成果和心得,很快就成了古城文化者的关注对象,一时间求赐墨宝的趋之若鹜。这也是种社会现象,有的人在位时红极一时,门庭若市,下台了立马门可罗雀;有的人装龙像龙,装虎像虎,在什么山唱什么歌,台上台下都能稳住心神,找到人生的支点,笑傲江湖。
2015.7.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