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 四)
此地动归念,何须悲远游
冬含春蕴,积雪点点,岁末一日午后,对窗“收拾”目极能抵的残雪,手机响,是我家二姑娘。
絮语不尽半小时,同胞兄妹,平时天各一方,各自忙顾各自的生计,并不常联系,一旦相见或通起话来,便有着说不完的话,言不尽的情,道不了的况味,那种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何以割舍的开?
这个电话缘起我家买房,苦渡一生的大哥,为了大家庭付出太多,老来虽非一无所有,却也并无多少积蓄,姊妹六人大都集聚省城合肥,小妹(老六)欲资助在肥购置小户型商住楼一套,以供大哥聊度余生,也为了姊妹们晚年生活上的互相照应,在我举棋不定之中,二姑娘来电,他理解大哥的苦衷与不情愿,不愿为物欲所累,即便有几个积蓄,也是宁愿花在己之所爱上,何必要将余生绑架在钢筋混泥土的笼子里?即便为了将来的老有所依,也不愿再背债,哪怕是欠债兄弟姐妹……由此谈起,再谈大家庭,聊侄儿侄女,聊江南江北,话匣子一旦打开便难以收住,大哥因此而感动,知我者二姑娘也!
余姊妹六人,三男三女,二姑娘排行老五。母亲逝世时,她还不满10岁,那岁月,父亲拖着六个没娘的孩子,不仅家中无任何经济来源,且适龄后均入学读书,其生活之艰辛难熬,非亲历是不可能有那种切肤之痛的。因而,身为长子,过早的承担起家庭责任,既不可避免也责无旁贷。当我高中毕业后寻得一份工作后,便将几个弟妹接到身边就读,芬妹天资聪颖,在我处读完初高中,参加高考,录取皖西联大,为减轻大哥的不堪重负,她毅然放弃读大学,改考乡镇招干,当上一名镇团委书记,自那时起,家中重担又多一人分忧。千里姻缘牵江南,婚恋九华池州,成婚后几经周折才调往贵池市一个叫做梅村的山乡任副乡长,再往后调入贵池城区。所到之处政绩不菲口碑很好,一个外乡人,一个毫无地域人脉的基层女干部,能够做到宠辱不惊,出污泥而不染,确非一般女子所能为!时光如梭,转眼之间几十年过去,如今我家二姑娘已经退居二线,组织上安排其在经济开发区协助工作,自有另一番作用的发挥。
邵芬每年都要回老家的,多则两三次,少则一次,一般在清明期间,车子里满载着的除了那份淡淡乡愁和急切念归的心情,便就是对亲人不尽的浓浓情意了,烟酒茶,土特产……妹夫精细,每件物品上都贴上标签,“大妈”、“舅奶”、“老叔”、“表叔”、“大姐”、“大哥”、“二哥”、“三哥”、“小妹”……曾经与她大嫂聊天说笑,工作异乡,分管过土地、教育、建设、企业等不同的重要部门,握有一定实权,不敢腐败呢!不过一旦遇到朋友或乡亲送我自制的茶叶和菌菇之类,就忍不住有选择的或收下或以物换物,不然,我回娘家拿什么来“贿赂”您们啊!每遇此景此情,大哥我总是在一旁默默的静观注视,心生悯情——回一趟娘家不容易呢!
自打二姑娘离开故土远嫁江南,无论初时的经济拮据交通不便,还是现在的丰衣足食来去自如,每年我都要往返一次池州,始时为放心不下多牵挂,继而有了落脚处,游赏烟雨江南,而现在则是一种少却不了的必须了。由少年求学庇荫于大哥,到自立远行成家立业,其间的兄妹骨肉之情无法割舍,如今兄妹俩均已白发聊生,老之将至,老五的思乡之情愈发浓重,而我也总是愈来愈多的思念远方的妹妹。那日上博一组家乡古城图片,名之曰“此地动归念,何须悲远游”,二姑娘看后留言:“不管去哪里,我们的根还在这里”,一个“哪里”,一个“这里”,寻常的两个词,却道出故乡永远是她的“这里”!
快过年了,妹妹的电话无疑是一副甘美的心灵鸡汤。二姑娘诶,大哥一定会将我们通话的内容原汁原味的转达给你的同窗大嫂,为兄不会忘记这棵老槐树,是你搭鹊桥于我们,成就了这个几十年来温馨无比的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