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念和自省

(2010-06-21 10:27:59)
标签:

石磨

珠泪

村夫

废墟

邵军

宇宙

文化

分类: 它山之石

怀念和自省

 

覃鸿瑜

 

    思绪是一朵招摇在风里的蒲公英,微风轻起,记忆的种子便带着小小的降落伞,把怀想的旅程开始。有的人把怀念当成夜空中璀璨的烟花,仰望曾经的繁华,神伤内心的落寂;有的人把怀念当成清明的镜子,端身正心。王跃文写:直面人生外在的苦难需要勇气,直面自己内心深处那一点不可告人的浓黑阴暗,不回避,不违饰,在静穆与沉默中不调转头去,也许需要更大的勇气。孔子曰:逝者如斯夫。当我们站在这一秒,上一秒的时光已经飞逝在过往,谁也无法挽留,所以,有人说:往事如过眼云烟;也有人感慨:人生如梦。倘使真的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不惧尘梦笼今朝,那么这个人定是一位智者。吾友邵军即如此。

    邵军,字村夫,号痴儿斋主人,他把生命的根须深深的扎进痴恋的土地,人生由此源远流长,朴素敦实。在《枣树》中,他说:“农村走出来的人,不能离开土地,用一句家乡话说,那叫接不上地气。”因此,他的目光能超越世俗的浮躁和诱惑,带着土地的力量和浪漫,无坚不摧:

“这是属于我的一小块菜地

并非城市进程不小心的遗漏

它是一条绿色脐带

连接着我与土地的脉搏

没有它                                           

就没有我真正的家园

岁月可以乔迁    

水泥可以凝固

这一小块黄色的泥土

永远栽培着我心灵的绿洲……”(诗歌《种菜》)。少年的苦难,青年的追求,中年的十几年乡镇党委书记的务实琐碎和艰辛,直到天命之年在文化阵线上的奔波,土地在他的灵魂中总是“发出靛青的色彩,犹如旧瓷器上拭亮的青色,永远心亮如初”。

    无论在村野稀声处,还是红尘纷扰中,他都不改初衷,内心澄澈清明,常以三者为镜:以自然为镜,以历史为镜,以他人为镜。尽管做过十余年乡镇父母官,但绝不是效法太宗三鉴,自命清雅,惟循天道洗杂尘,怀念和自省罢了。文以载道,言为心声,其文章便是明证。

    古语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善于思考和自省的人,总是能从沿途的风景清明澄澈的心灵里发现智慧和哲理。梦里梦外皆是禅,起坐偃仰都得道。什么是刹那,什么是永恒。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刹那即永恒。

    他在《石磨》中感恩:“父母就是石磨的上片和下片,他们用自己的身躯和坚韧,碾制出雪白的面粉,养育了我们,如今我们都已长大,甚至老之将至,而他们却与石磨一道悄无声息的离我们而去。石磨不朽,石磨的精神不朽,父亲母亲的爱与美丽不朽!”他在《怀念放牛的日子》中,站在人类的群体中自省:与牛相伴的饥贫岁月里,人与牛产生的亲切之感,是生命与生命的互相吸引吗?平顺时代中,“我”对牛最终被卖被杀悲剧命运的虚伪麻木,又是因为什么呢?“最最残忍的是人类,而最会编造美丽辞藻的同样是人类!”他在《三棵树》中借鉴:生命之间的救助绝非怜悯或施恩惠,那是此与彼的互相关爱与帮助,生命的舒展和开心也是因了平等相待而非居高临下的爱护,唯其如此,才是更高境界上的平等与共存。至于出生何处,父母为谁,那并不是生命的全部,“我”的活着是为了神圣的使命,那就是演绎和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他在《一枝剪梅》中直面沧桑:青瓷花瓶里的梅花即将走向枯槁凋落,“这枯淡的颜色,接近泥土而又较之泥土素净的原色,相对于人世,它没有忘却沧桑,相对于虚无,它却生生的实在,霜中作花,露中作实,用零落驱逐寒风,把满园春色摇荡”。生命本身极具张力,平和包容的对待生命里的每一份给予,不热羡,不怨恨,以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走。文字如此的直见性命,故看起来无隔。八百里楚地是他的《心滩》,而其身不过是宇宙大化的微尘,要在世俗的喧嚣、浮躁、沽名钓誉中做自己生活的主人。洁白无暇,胸襟无边的《寿州雪》是他梦想的魂灵,心向往---把假丑恶,统统的包裹覆盖;把真善美,统统的吞胸纳怀。他一个人坐在《空山寒雪》的一方亭中,“冥冥之中有些陶醉,天地无边境,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便感觉一个人独占了银色世界,一个人独享了空山寒林”。所谓境由心生,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所以才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如果一个人心中装着洪荒宇宙八方,那么便会于己真的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了。在自然的镜子里,他看不见自己,他看见的是广阔无极。

    历史是一棵渐长渐高的大树,枯荣更替,繁衍、发展又衰落,过往的不过堆积在树下的落叶,照在阳光里,阳光成了新的。列宁说过:“忘记历史等于背叛现在。”很多人在铭刻历史的时候也记住了仇恨,遗憾、无奈、沉重!那么历史给我们的究竟该是什么呢?站在《废墟》上,我们的笔者用心灵与苍茫旷远的历史和自然之间的对话……不去考证它的来龙去脉,也不追寻它的或毁于兵荒马乱或毁于人们的某种仇恨或毁于年久失修,历史不过是随着时光的流失而风雨着、存在着、沧桑着,只是人们总是强加给它过多的本不属于它甚至是子虚乌有的所谓文化、思想和情感。过去了的既无可挽回也不可复制,再多的评判和指责不过是将无辜与不幸统统丢给尴尬的历史。于今天的人来说,就是要尽力的为将来留下一个永远没有冬天的春天,让这些从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的风景永远的苍茫下去,永远的不再成为废墟。因此,他《沿着一条河走来》,没有停滞在母亲河的历史厚度和文化底蕴上,而是面对触目惊心,严重污染的现实,难以遏制的发出呼喊,尽管这呼喊“远非大音稀声,未必能振耳发聩,但是,它是这条河里的一滴水,一珠泪,这一滴水,一珠泪将一如既往的循着母体的流向,奔涌向前,奔流到海……”

    冯骥才先生在《大度读人》中这样比喻:“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读人,最重要的是读懂怎样的人。读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村夫是一个善于读人的人!

    在《香水》淡淡氤氲的幽香里,读朋友,也读一位为官者短暂却脚步坚实的一生-----“依于仁”和“游于艺”。于百姓,是承担在肩头沉甸甸的责任;于贫弱,付诸于“心太软”;于自身,留下的是无暇释放却时时怀有的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做人,澄明的理性是在这个嘈杂的物化世界中拯救生命的一种力量,而那种欢欣的感性之心又总是使人触目生春。

    在灵柩前忽闪的油灯中《阅读生命》,读一个母亲,也读所有生命辛劳而又无悔的一生----肉身早晚要离开,得留下一颗“看得见的人心”。于苦日子,不恼不怨;于乐日子,不奢不骄。一个生命,来过无多求,走又何多憾?

 在牵扯不断的缅怀中,读《辅导员》,更读一位长者,一个教育者只为“雏凤清于老凤声”,从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正直、无私与宽广。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方能塑造人类之灵魂,以手中权力,便宜机会,面对私念己利,仍能“慎独”,即使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他的精神世界绝对是“逍遥游”的……

     面对现代社会遍地是酸腐傲慢与争名夺利,吾友读出了《举重人》朴实豁达的高贵的人生态度;面对滚滚红尘充斥满不劳而获和好高骛远,吾友读出了《吴中写意》中劳动者辛苦稼穑,甘之如饴的踏实的人生之路。……孜孜不倦,读而不辍。

    以自然为镜,可正性;以历史为镜,可正心;以他人为镜,可正魂。如此三镜为鉴,把生命寄托在精神之上,多么中国式的生命!吾有此友,甚哉!

 

 

http://imgcache.qq.com.qqdiy.info/a/s/m.ph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