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举 重 人

(2010-01-27 10:47:42)
标签:

每家每户

老两口

班子问题

匣子

糟坊

情感

分类: 心源文字

举 重 人

 

利用双休日回家迁坟,与“举重人”一起边劳作边唠嗑,午间同桌共饮。也许是数十年的乡里乡亲,也许是浸透他们里外的农民特质,也许是我从未摆过那副所谓的架子,从我十八九岁起与他们打交道,他们就不曾把我当外人。我们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随嘴放话,不计粗脏,可以戏官闲扯,毫无顾忌,可以讨价还价,最终不计何价……

此“举重人”非彼“举重人”也,他们不是争金夺银的举重运动员,而是一支专门为逝者抬棺材的队伍,我的家乡瓦埠湖畔方圆百里的老百姓称他们为“举重的”。10几年前他们的队伍是810人,而今因为殡葬的改革,没有了大棺材,只有小小的石匣子、木盒子,他们的队伍自然而然的就压缩为4人,即或是4个人,也只具某种象征的意义,因为,那落葬的骨灰匣子至多两人就能轻松的抬起或放下。他们之所以把队伍保留在4人,与其说是办丧事的一种需要,莫如说是对一种仪式的保留,一种不愿被风干被遗弃的坚守,甚至还包含着某种程度上的自豪与满足。他们平时是农民,靠种地为生,他们的子女要么在外打工,要么在本地做生意,基本上是小康的水平。因而,举重人并不在乎从举重的活计里挣得多少收入,他们的作为在于哪位村里人走了,最终是由他们引向阴间天国,他们以这种方式诠释着渗透于我们民族血脉中“生生不息”的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意识,所以,每家每户都难免不死人,所以每家每户都需要他们,举重人不可或缺,他们的存在意味着文化的创造与传承,他们的作用必将长久的延续下去。

我与几位举重人的交情并非一般,这个“并非一般”,不在于他们与孩子姥姥同住一村,不在于它原靠近街头现已与镇上溶为一体,不在于我家三位老人都经由他们埋入土中。而是自打参加工作,还没有找对象的时侯,就已与他们相识相融。从初始一个人既是领导又是电工的电管站,到后来几十个人最最红火的全国先进单位,直至转行行政领导,服务一方,成为他们的父母官,我与他们的交情都是非常真诚且自然的。我的平民意识平易近人,我的乐以助人吃苦耐劳以及不计得失手脚干净,换取的是这些人对我的信任与理解。在上世纪80年代,我所在的区域几乎所有10千伏以下高低压电杆都是以这支“举重队”为骨干的队伍竖立起来的。90年代中期,其时我已是这个镇上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负责拆迁工作,其突破口也是从“举重队”这里打开的,新世纪之初,组织上安排我回到家乡收拾烂摊子,全镇的村班子几近瘫痪,“三提五统”收不上来,基层政权岌岌可危,我借一次祭奠的机会,向举重队长问计解惑,他告诉我:“把儿子把拾(管理)好。”虽聊聊六个字,但我理解他所指的“儿子”是哪个阶层,坚定了我解决村班子问题的决策信心。后来的成果证明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儿子”管好了,工作上去了,被动局面彻底打开。

今天,岳父的“家”又由举重人搬迁,从原来的墓地到新辟的公墓,大约两公里,两三小时过后,分别了10年之久的老两口终于在同一个墓穴重逢。举重人谢绝每人应得的100元人民币,他们只收下几包香烟。领头的老张说,我和他老两口是老邻居,老交情,今天为了他俩团聚,我们应该的。我不经意问声“你们已送走了多少人”?老张幽默的说,“一个连不止了,我要等当上了营长才去你小孩老爷(外公)那里报到!”一句轻松的幽默,将笑声撒满归路。

这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的乡亲们,举重人虽平凡琐细,名不见经传,但他们举起的却是一种高贵的生命态度,较之早已置身度外的官场惯见的丑陋心态,较之现为之服务的文化圈里的种种酸腐傲慢与争名夺利,举重人要高尚许多,因为他们更朴实,更豁达。我愿永远与他们为伍,开怀畅饮“老糟坊”。

 

                2010125于痴儿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