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凋谢的民间艺术之花

标签:
剪纸作品民间艺术家周氏迎河镇文化 |
永不凋谢的民间艺术之花
——访106岁剪纸老艺人周氏
我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阳关抬阁肘阁将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民间文艺汇演,争夺“山花奖”,省文联和文协的负责同志来寿县指导工作,在陪同他们的途中,闻我县迎河镇有一106岁的老人依然健在,且耳聪目明,尚能剪纸。大家都非常感兴趣,特别是省民协张书主席,出于职业的敏感和责任,指出“绝不能放过这个机会,得去看看。。。。。。”随即我与迎河镇的有关负责同志取得联系,于 8月13日上午驱车赶往该镇顾城村周老太太家中。
情况有所出入,老太太已经不能行走,坐在轮椅上。让我们感到高兴和欣慰的是,老人家神智清楚身体健朗,只是耳朵不大好使,须大声说话才勉强能听得见。见我们这一大帮人走进她家的院子,老人甚是开心,我们一起向她鞠躬行礼,老人家过意不去,连说话带打手势,示意我们落座。
镇里的负责同志俯身向她一一介绍省县领导,特别说明我们是专程来看望她的,老人家高兴得合不拢嘴,连说几遍:“你们来我家怎么不早打招呼,早知道我叫儿子摆上两桌招待你们……”当问及老人家是否还在剪纸时,她点头表示还在剪,并招手示意站在一旁的儿子拿来一叠最近的新作,一见都是“福”和“寿”,儿子解释道,“10月份就是她106岁大寿,老太太要在生日到来之前剪成106个福字、106个寿字,拼成百寿图和百福图,以庆贺自己的106岁寿辰。在场的人无不为老人家的执着而敬佩,不约而同的鼓起掌来。当我把军化拉到老太太身边介绍给她,说是徒弟拜师来了,老太太张着嘴半天说不出话来,用那双饱经沧桑的手抚摩着方军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大家的相机一齐对准了这个难得而珍贵的瞬间!待我们分别与老人合影留念后,我走向老寿星,贴着她耳朵请求:“能否为我们当场剪一样东西?”老人家点头同意。儿子找来红纸剪刀递给老母亲,一双颤巍巍的老人的手便灵活的折起纸来,大家屏住呼吸看着剪刀和纸在老人的手里灵巧的翻转搅动,即刻,一个套寿红双喜剪成,赢得的自然又是一阵热烈掌声。
随即,我们问起了老太太的起居饮食,村干部介绍,老太太之所以身体如此健康,长寿百岁,一方面是一生勤劳豁达开朗,方圆数里几乎家家都有她的剪纸作品;另一方面得益于儿子周遵生的悉心照料,已年近70的周遵生,为了孝敬老母亲而终身未娶。在他家,我们意外发现一块非常精致的荣誉证书,一看内容令人肃然起敬:
周遵生
在2006年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中荣获“中华孝亲敬老之星”奖。
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组委会
2006年10月
一个多小时在不知不觉中过去,告别时,我们叮嘱乡村负责同志,一定要对这位百岁老艺人重点照顾,并要求县文化馆会同镇文化站的同志抓紧对老人的剪纸作品进行整理保存,我们还答应在她10月份106岁大寿的时候,一定来为她拜寿。
归途中,与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张书主席、省文联陈多林先生还有军化等讨论这位106岁的周氏,讨论民间剪纸。作为民间美术中的一朵奇葩,民间剪纸的确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深深扎根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它虽不受名利、世俗等观念的制约,无疑是劳动人民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产物。每年春节期间,大街上都有许多构图精美、造型生动的剪纸作品上市。但是伴随着迅疾快捷的现代生活,剪纸的传承受到严重挑战,钟情于这门艺术的人更是寥若晨星,如果不加以重视和保护,失传的可能性很大。值得一提的是,年轻的方军化于剪纸艺术情有独钟,他继承前辈的传统技艺,又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营养,并在传统剪纸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其剪纸艺术日渐长进,在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和张书主席的精心安排下,将于10月份代表安徽省民间艺术家出访澳门,向澳门人民展示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实在是难得而又当引以为豪的。
我们祝愿已经高寿的周氏老人更加高寿,祝愿她的“双百图”早日完成。我们更期待年轻的方军化们能够将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发扬好,使这枝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永远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