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力的平衡条件》说课稿

(2009-07-18 09:23:34)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教学

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市课改实验教材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三章第五节《二力平衡》。平衡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美,物体的平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和教学过程两大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压强知识的重要基础,更为高中学习多力平衡以及力矩的平衡做铺垫,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对教材的处理
  北师大版的实验教材,将二力平衡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三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它的前面是力、力的测量、重力和同一直线的二力合成,后面是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
  ◇ 关于平衡状态的概念,本教材是直接给出。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静止的物体是平衡,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平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得出静平衡,通过老师的演示实验,发现受平衡力的物体也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来完善平衡的概念。
  ◇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我根据初二学生的好奇心,将书上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在硬纸板的不同位置打了八个孔,学生用两端带有挂钩的细线,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意选择两个受力点,实验操作简单方便,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增强了实验的全面性。
  ◇ 课本中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这种平衡状态的受力情况没有探究,为了帮助学生能直观理解,我增加了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匀速提升钩码的实验,会对平衡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识。
  通过探究和演示实验,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演绎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今后研究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
  2.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3.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什么是平衡状态;
  ②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能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③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简单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与讨论生活中的平衡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中领略物理的简捷之美,获得成功的喜悦;
  ②通过分析生活中平衡的物体受力情况,培养关注科技的意识;
  4.重点难点
  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而学生刚刚接触到力,对实际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分析,学生感到比较生疏,因此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5.教法分析
  为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方法为学生搭建支架,学生主要以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组间协作、讨论归纳等方式来获取新知识。
  6.教学资源
  教师:多媒体课件、示教板、弹簧测力计
  学生:两端带有定滑轮的木板、带孔的硬纸板、细线、钩码、刻度尺

  五、教学过程分析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设计为以下六个环节:
  环节一: 视频引入
  从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情景出发,激疑生趣,引发学生思考,很直接的引出平衡的概念。
  环节二:观现象、究本质→认识平衡与平衡力
  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结合对周围物体的观察,列举出他们认为平衡的物体,例如:桌面上的物理书,悬挂的灯管等,进而得出静止的物体是平衡状态。这是学生看到的表面现象,究其本质是什么呢?老师立刻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对他们所列举的几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平衡物体的受力有个全面地认识,进一步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平衡叫二力平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环节三:师生合作、解读探究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一:学生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猜一猜] 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方面考虑,猜想二力平衡的条件。
  [议一议] 在猜想的基础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设计实验,并说明合理的实验步骤;
  [做一做]在老师的指导下,参照老师提供的实验探究卡,分组合作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做法:将两端带有挂钩的细线按照自己的想法,将一端钩在带孔的硬纸板上,另一端跨过定滑轮用钩码来拉,进行实验,探究出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以及合力。
  [画一画]平衡状态时,学生用刻度尺将两个力的作用点连接划线,观察两根细线和所画的线的位置关系,清晰同一直线的特点;
  活动二:对比演示、观察归纳
  ◇ 与学生实验对比,老师对硬纸板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学生观察硬纸板的运动状态,进一步体会同一直线的深刻含义。
  ◇ 硬纸板处于平衡状态,用剪刀将硬纸板一剪两半,钩码和半张硬纸板会向两侧掉下,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学生通过讨论、补充的方式完整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一个物体、同一方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活动三:深入探究、完善概念
  ◇ 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受平衡力的物体一定静止吗?老师演示钩玛在拉力和重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学生通过观察,深信不疑的得出: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也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学生熟悉的厢式电梯中间的运行过程就是匀速直线运动,实验结合生活,学生清楚了平衡状态,不仅局限于静止,也有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但完善了平衡状态的概念,更清晰了平衡状态与平衡力的关系,为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作了很好的铺垫。
  环节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为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实现正迁移,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讨论问题,检测不同层次学生达标情况,面向全体,激励内化。
  【议一议1】:为什么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表示物体所受重力?
  既学习了竖直方向的受力分析,又实现了测量物体重力方法上的逆向迁移;
  【议一议2】播放视频
  起重机竖直匀速吊起重2×104N的货物,在空中水平匀速移动3m,又竖直匀在这三个阶段,起重机的拉力大小关系:
  注重方法教学,指导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议一议3】利用二力平衡知识,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测一下物理课本沿水平桌面移动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目的:应用知识、迁移能力
  环节五: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以解决杂技椅子顶为话题,总结出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平衡力→二力平衡条件,又结合图片,利用平衡知识解释生活中其他的平衡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应用意识。
  环节六:巧布作业,动手动脑
  作业的布置从学生实际出发,分层布置,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不但巩固新知,而且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总之,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观察平衡现象为切入,经历探究、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动手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提升了情感。

  以上是对这节课教学设计的阐述,谢谢各位!
http://blog.hbte.com.cn/user1/3427/archives/2007/24857.html二力平衡说课稿

 

 http://zichenxi.blog.tcedu.com.cn/20292.html师秀杯说课稿《二力平衡》

 

 http://www.ohlqzx.net/rainbow/blog/teacher/Templates/template16/content.asp?diary_id=3788《二力平衡》说课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