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诗与思:严春友的博客
诗与思:严春友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95,103
  • 关注人气:6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神的家园——访哲学家、散文家严春友教授

(2020-06-08 18:52:10)
标签:

严春友

沈凤国

分类: 时评与杂文

精神的家园

——访哲学家、散文家严春友教授

                                    沈凤国(日照日报记者)

                                               【原载《日照日报》2020年6月7日,刊载时有删节。

                            网址:http://epaper.rznews.cn/shtml/rzrb/20200607/540985.shtml

 

1.           严老师您好,作为哲学研究的学者,您在青年时代就在哲学界引发讨论的热度,曾出版了大量哲学著作,2015年出版了散文集《大自然的智慧》,这是您的第一本散文集吗?

对,是我的第一本散文集,而且目前也只有这一本。

2.           《大自然的智慧》我读过两遍,我的女儿今年上小学六年级了,也喜欢您的散文,这本散文集她正在读第二遍。这是一本纯净的散文集,让我有深深的共鸣感,同时很受启发。请您介绍一下这本书。

谢谢阅读。

这本散文集的多数篇章是2001年去意大利特伦托大学作访问学者的时候写的。在生活和思考中,自己时常有一些独特的体验和想法,而这些体验和想法又不适合写成学术论文,因而一直想找机会写成随笔模样的文字。那次三个月的访问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因而能够集中写出来。

这本散文集的主题是宇宙和人生,文字的指向是对于人自身的反思和批判。

3.           您的写作观念或写作主张是什么?好的散文的标准是什么?

以美的文字写出美的思想和体验;善和人道应当是一切写作的终极追求。

很难找到一个绝对的好散文的标准,如果说有的话,也就是上面说的两条。

4.           谈一谈您的散文写作经历,追求什么风格?有没有主观上的分类?

我从初中毕业,也就是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散文的写作了。不过那时候写的东西很幼稚,只能看做是一种练习。直到在大学里工作以后,写出的文字才比较满意一些。

并没有刻意地追求某种风格,写作的时候是直抒胸臆。客观地看,似乎也不自觉地有着一定的风格,也就是前边说的,美的文字与美的内容的统一。

不太喜欢现在这种分类,非要把散文独立出来,作为一种与小说、学术文体不同的文种。还是喜欢古代的那种笼统一体的方式。比如《庄子》、《史记》既是优美的散文,又是有思想的著作。在西方,那些经典的哲学著作同时也都是一流的散文。我最厌恶的文体是现在流行的学术文体,引经据典,枯燥无聊,过于规范,缺少生命感。真理不必是赤裸裸的,赤裸裸的真理并不可爱。所以我写学术论文都是当做散文来写,追求的是思想真诚,文字滋润,内容富有生命。

5.           您的散文,有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印记,是否受到西方以爱默生、亨利·梭罗为代表的超验主义哲学和东方道禅哲学尤其是庄子思想的双重影响?

我有爱默生的著作《论自然》这本书,但没有读过;梭罗的《瓦尔登湖》我非常喜欢,不过我开始写这些散文的时候还不知道有这本书。庄子和禅宗是我喜欢的中国思想派别,读过不少。

之所以有这种双重印记应该是与我读了很多西方哲学的书,同时,作为中国人自然受自己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而且诸子百家、诗经、楚辞、汉赋与汉诗、唐诗宋词元曲、清诗也都是读过的,因而双重的影响也就自然而然了。

对自然的欣赏和恬淡无为的态度,也有天性的成分在里边。记得在村里放牛和干活的时候,自然的美就常常触动我的心灵,那些美的感受有的写成了诗(其中有些收在了我的诗集《忧郁的青春》中),有的写成了散文或者写在了日记里。那个时候我并没有读多少书,还不知道有《庄子》这本书,更没有听说过禅宗。

成名成家一直是推动我前进的主要动力,但是我在这条追求的道路上没有沦为名利的追求者,而是一直奉行与世无争的信条。我曾自豪地对朋友讲,我到现在为止得到的一切都是等来的,没有一样是挣来的。因为我觉得,为一点点名利与人相争,由此导致纷争和不快,不值得,你该有的自然会有,早一点或晚一点都无所谓的。

6.           哲学与文学、美学之间有何内在关联?作为哲学家,以哲学思维进入散文写作,从思辨到深入语言,您有何心得体会?

从一般意义上说,无论是文学、美学、艺术还是科学,其最核心的东西——思想、理念、原理、体验,都是哲学性的,这是根源性的东西,是赋予所有这些领域(包括哲学本身)以生命的东西。没有这样的东西,写出的文字就是空洞的,空洞的文字不可能打动任何人。

有了这种赋予文字以生命的东西,至于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述,一方面取决于个人的喜好、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则决定于内容和题材。

我们写出的语言就是要有所表达,所表达的就是那种哲学性的东西;否则,语言就成为无病呻吟。

7.           “故乡”是您的散文写作中一个重要母体,您从地理意义上的“故乡”走出去,又回到精神意义的“故乡”,对您的哲学思考和文学创作而言,“故乡”意味着什么?

故乡意味着精神的家园。

8.           宇宙、自然、生命、爱,这是您散文写作中的四个关键词,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对人生而言,有何意味?

宇宙意味着无限和永恒,以此突破我们自身的有限性和狭隘视野,获得一种宏阔的宇宙意识,进而觉知到自己的渺小、生命的短暂。自然是不可抗拒和亵渎的力量与存在,它与宇宙是同一级的概念,只是我们描述的角度不同。自然与人为是相对的,人为的往往是拙劣的。我强调宇宙和自然也是为了限制这种拙劣,宇宙和自然使我们产生敬畏感,这种敬畏感使得我们的行为有所收敛,不会为所欲为。在宇宙和自然面前,生命显得是那么脆弱和无助,不由得会产生对于生命的悲悯。

9.           敬畏宇宙、崇尚自然、热爱生命,是您散文的主题基调,在这个基调里,又闪烁着哲学的思辨和批判的光芒,批判的对象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批判的对象是人类自身(包括我自己)。人类已经成为地球的主宰,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命运都决定于他们的所作所为。随着科技能力的提高和欲望的日益增长,人类已成为地球上最大的害虫,每一天都有不少物种因人类的原因而灭绝。人类如果不限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最终将会被自己的欲望所吞噬。

现在,人类已经前所未有的强大,在这种情况之下人类的高贵和伟大已经不是他能够做什么,而是他不做什么,理性地限制自己的行为。

10.      您在散文集《大自然的智慧》扉页用了尼采的一段话,试图向读者传达什么?

自然与美。当沉浸于自然之美,为大自然的智慧而惊叹的时候,那是一种壮丽的感觉。

11.      拟人一下,哲学与文学是朋友关系还是师生?

既是朋友,又互为师生。哲学以逻辑和概念的形式存在,文学以形象和想象而显现,但它们共同的根基是体验。

12.      作为国家外派人员,您在意大利工作了8年,这8年对您而言有何影响?

8年对我产生了巨大、深刻而多方面的影响,我从意大利人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对于他们的文明有了更加具体、感性、深入的认知。

印象最深的是意大利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到处可见几千年间遗留下的古迹,这是因为意大利人对于历史有着敬畏的态度,对于古迹想方设法进行保护。意大利的中小城市,老城墙和老城区基本都保护得完好无埙,城内都是几百年的房子,上百年的房子就列入保护名单。在罗马这样的大城市,即便是在闹市区,哪怕是一片小小的断壁残垣,虽然看不出什么文物价值,也一定要保护起来。因为有它在,历史就在,它代表着历史的深度。街道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名人雕塑和其他艺术品。走在意大利城市的老城区,犹如走在一个露天博物馆和历史的长廊里。

他们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热爱也表现在个人的行为和家庭当中。很多意大利人家里就是一个小博物馆,墙壁上挂着各种绘画作品,桌子上摆放着收集来的文物、化石和其他纪念品,家里弥漫着文化的气息。即使在很小的城市,也有以往的贵族留下来的建筑。这些建筑外观上一般,里边却是雕梁画栋,墙壁上、天棚上大多有壁画,收藏的艺术品就更多了。在火车上和飞机上,经常可以看到捧着一本书在读的人。曾经看到一对年轻情侣在火车上各自抱着一本书读,也遇见过一个流浪者端坐街旁,手捧一本书在乞讨。我所在的马切拉塔城,这8年中很多商店倒闭了,但没有一家书店倒闭。

意大利的社会管理方面处处体现着人道主义和对于弱者的关照与保护。比如意大利的医疗制度实行免费医疗,这不仅仅是对于意大利人的,而且也对于所有在意大利生活的人。即使你是偷渡者,治疗也是免费的,救人是医院的唯一目的。我认识一位偷渡者,住院了一个多月的院,医疗费用和食宿费一分钱也不用交;而且医院并不因为他是偷渡者而送到警察局。在很多机构里可以看到残疾人在工作,原来意大利的法律规定,每个单位在聘任员工时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录取残疾人,这样可以使他们活得更有尊严。配偶死去只要另一方还活着,死者的工资就保留一半,而不是完全取消。离婚时,在女方再次结婚以前,男方必须负担她的生活费用。

意大利人还特别有礼貌,十分有教养,几乎个个是谦谦君子。你好,谢谢、再见随时挂在嘴边。即便是陌生人,如果是在电梯里相遇,进去时要打招呼,出电梯时要说再见;如果路上相遇,碰了照面,也要打招呼。进商店会跟店主说你好,出店时要说谢谢和再见。人们之间极少发生争吵,打架的事更是没有碰见过,偶尔争吵也不会动手。

意大利人还特别爱干净。八九十岁的老人也打扮得干净利落。他们并不喜欢赶时髦,而是喜欢旧物。常常可以看见一些人穿着很旧的皮鞋或背着老旧皮包,但一看就是精心打理过的,一点也不让人感觉破旧,相反,你会觉得这旧物比新的更有味道。

意大利人普遍具有艺术天赋。他们随手画出的线条都十分流畅,画个东西也很传神。随便哪个人一开口,就是不错的美声唱腔。意大利人富有设计感,一个小小的衣服挂钩、门把手都带着艺术感。

作为哲学家,当然会关注他们的哲学教育。我买过几套意大利中学的哲学课本,比咱们大学哲学专业的课程还要深许多。意大利的中学有两门哲学课,一门叫作《哲学》,介绍自古以来的西方哲学,一般两三册书,两千多页;还有一门《哲学原著选读》,选取了西方哲学经典名著的片段,有一千多页厚。其他的人文课程也都比较深。由于他们实行强制性的义务教育,每个孩子至少必须在学校学习到16岁,因而全体公民都接受了高中教育。我认识的一些工人,如建筑工人,感觉不出他们的谈吐与教授有什么区别,可能就是由于他们受到了良好的中等教育。

13.      早在1998年,您的散文《大自然的智慧》就位列当年的“全国散文排行榜”,数篇散文入编初中、高中语文课本或配套教材。在信息时代,当代中学生该怎样阅读?请您给当代中学生列一个阅读的书目。

需要读的书太多了,很难在这里列一个书目。一般而言,中外的经典书籍都是应该读的,因为这些经典里跳动着一颗颗丰满而富有生命的心灵,这些心灵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而且这些经典无论在思想上还是文字上都达到了它们时代的巅峰,因而读这样的书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心灵和人格。

在中学阶段,主要应当读一些文学类的经典,理论性的经典到大学再读为宜,这是与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心灵状态相适应的。

同时还应该处理好高考与读书的关系,在学好教科书的同时尽量多读课外书。高考自然是重要的,但高考不是真正的学习,那仅仅是改变命运的途径。

 

14.      谢谢严老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