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诗与思:严春友的博客
诗与思:严春友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95,185
  • 关注人气:6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神论与无神论(哲学形态分析)

(2015-06-29 00:11:52)
标签:

有神论

无神论

宗教

信仰

分类: 哲学、西方哲学

 有神论与无神论(哲学形态分析)

 

严春友

 

有神论与无神论,历来似乎是水火不容的。有神论者说,“神”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睁眼所见,在在都印证着神之在,无神论者不承认神的存在,实在是浮浅之见。而无神论者则对有神论嗤之以鼻:你们所谓的神不过是心灵的投影,是一种幻想,是精神的产物,在这个宇宙中根本没有神的存身之处,我用望远镜找遍了整个宇宙,也没有找到神的影子。

他们所言,各有其道理,但也各有各的不对。他们两者都把对方与自己对立起来,在这一点上他们都错了:在某种意义上,无神论和有神论二者是相通的。

有神论与无神论在信仰的意义上是相通的,即它们是某种信仰,是信仰的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它们的不同,仅仅在于其所信者有异,一为有(有神),一为无(无神)。可是,不管信其有还是信其无,都是一种信(信仰)。可以这样说,它们是从信仰的母体中诞生出来的一对孪生兄弟,一个执着于实、有,一个执着于虚、空。

说有神论是一种信仰,是容易理解的;说无神论也是一种信仰,可能不那么好理解,即使好理解,人们可能也会觉得它与无神论不可相提并论,认为两者之间有实质的不同。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仔细体会一下:信仰神的存在与不信仰神的存在究竟有什么区别。“信”是一种信仰,可是,在“不信”里,难道不是已经有一种“信”存在着了吗?他信的是“不信”,不管信其有还是信其无,都对于世界的神性进行了判断。有神论的判断是肯定的,无神论的判断则是否定的,在这两种判断里都有“信”的存在:一个是对于“有”的肯定,一个是对于“无”的肯定,所以,在无神论的否定里也已经包含着一种肯定,这就是对于“无神”的肯定,也即对于“无神”的信仰。可以说无神论是一种“不信”之“信”。在这个意义上它们便走向了统一。一个信誓旦旦地说“有”,一个信誓旦旦地说“无”,作为一种坚定的信仰,实在并无二致,无神论者难道不是也有着最坚定的信仰吗?无神论者不同样是一个坚定的教徒吗?不妨说,无神论不过是另一种宗教形式,而无神论者则是信仰无神的教徒。

对于世界之神性的判断,出自于心,是人对于世界的一种理解。世界自身并不存在神性与非神性的问题。信与不信,都是对于人的心而在的,离开了心,便无信与不信的问题。“神”的是人自身,而不是世界自身。神是对于理解者而在的,没有理解者,便无所谓神与不神,在这个意义上无神论是对的。不过,无神论在批判有神论的时候也就宣布了它自身与有神论的同源性,即无神论自身也是依人的理解而存在的,它与有神论同出一源,而方向相反。

由于神性出自人之心性,因而对于神性的理解也就具有了其所本之源的特征。正如庄子所说,“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庄子·在宥》),人心上下波动,难以控制。当它朝某个方向波动的时候,往往一发而不可收拾,如果没有力量阻挡它,就会一直延伸下去。当有神论以有神为思维的前提和方向时,则无论怎么思维都是神性的证明,越思考便越发现神之无处不在。读欧洲中世纪神学家们的著作,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他们对于神的存在应该有着直接的感受,神之存在对于他们来说是毫无疑问的。以有神论的眼睛怎么会看不见神呢?而无神论者往相反的方向思考的时候,也具有同样的效果,他越思考便越觉得神之存在的不可能,于是便处处无神。以无神论的眼睛去寻找神,怎么可能发现神的踪影?这就是有神论和无神论相互排斥的心理根源。

有神论和无神论之间对立的焦点是对于神的理解。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都存在着对于神的误解。它们的一个共同错误是把神有限化了。这种有限化的表现就是把神看作某种实在的物体,比如把神想象成人格化的上帝,一个白胡子老头。而无神论者所理解的神也是一种有限的存在,他们正是根据这种理解来反驳有神论者的观点的。在有神论者中,一些大思想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他们的著述中特区强调不要把神理解为这样一种有限的存在,而应理解为一种无限存在,所以他们特别强调神的超越性,这种超越性的实质便是对于人的理解力的有限性的超越。

神的真正含义,应是指超人的力量、超人的智慧。这里的“超人”一词并不包含“超自然”的含义,它只是指:从终极意义上讲,人对大自然的无法理解,对这个世界、万物和人自身的无法理解。“智慧”也不是指“超自然的智慧”,它所指的就是这个自然界的智慧,物质的智慧,这一智慧是人类认识的极限,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智慧。由此产生惊异,进而感到迷惑,于是感到“很神”。就上述意义而言,这个世界对于人来说具有终极的神秘性,神因而是世界之神秘性的象征,这一点在论述不可知论的那一节中已经谈过了。由这种神秘性和超人性进而会生出神圣的情感:人们感到大自然不可思议,不可把握,凛然不可侵犯,无为而万物自生,无言而万物自“说”,在这样的大自然面前人们不能不感到她的神圣和伟大,于是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那么,什么样的存在具有这样的性质呢?或者说什么样的东西具有使人产生这种情感的力量呢?只能是无限,除了无限,别的任何事物都不具有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智慧。为什么一些宗教思想家甚至一些虔诚的教徒会感到在神面前人的渺小?就是因为那个“神”本是无限,在无限面前一切存在都是渺小的,而且是无限的渺小,更何况人呢?在基督教和佛教的一些思想家的著作中,人的这种渺小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可以说是无以复加了。但这种渺小性不是来自那个可见的偶像,而是来自不可见的无限。无限才是“神”的实质,“神”是人对于无限的某种误解,是被扭曲了的无限的另一种存在形式。离开了这个角度去理解“神”,就背离了“神”的本义。这个意义上的“神”,相当于哲学家们所寻找的作为万物之母的世界本原。

关于“神”的这个根本含义,亚里士多德在讲到“第一推动者”的时候其实已经涉及到了。他所说的第一推动者是万物的最终动因,它必须具有这样的性质:它推动万物而其自身并不被推动,即它是一个纯粹的主动者,如果不是这样,它就仍然是被别的东西所推动,从而依然不是最终的推动因,那么,就需要继续向前寻找更本原性的动因。可是,这个因果链条必须在某处终结,假如永远没有终结,就意味着世界的存在是没有原因的,因此必须有一个第一推动者作为世界存在的终极原因。至于第一推动者怎样推动万物而其自身却不动,那是我们无法理解的,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只能称之为“神”。这个意义上的“神”意味着“不可理解”,即知的极限。可以这样说,在认识的极限处,便是“神”;而只有无限者才具有这样的“神性”。

无神论者和相当多的有神论者所理解的神却不是这样的,他们把神有限化了,从而也就背离了“神”的根本含义。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强调了“神”的可经验性和可感性,然后以此来论证神之存在与否。一些信徒,也包括某些神学家,把神理解为一种感性的存在,甚至是一种具有人形的存在,因而可以通过感官经验来验证,这就把“神”降到了有限的水平,把“神性”庸俗化了。这样一种有限之物,是不具有“神性”的,因为它把“神”降到了人的层次。无神论者同样从感性角度来否定“神”的存在,由于在经验中无法发现“神”,于是否认“神性”的存在。如果是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神”,那么,这样的“神”的确是不存在的,这一点无神论者说的并不错——尽管它没有意识到“神”的象征意义。

与有限之物相比,无限者可以说是“无”,因为任何一个有形之物都不是无限。无限当然存在于任何一个地点、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事物之中,因此可以说无限处处存在,无时不在。但如果就此把任何一个有限层面的事物看作是无限本身,看作是“神”,那就错了。有限之物虽然来自无限,是无限在此处的显现,但却不等于无限,它只是无限的一种“启示”,是通向无限的一个门户,具有超越思维的人可以由此打开通向无限的道路。无限是隐含在有限事物中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是不能实在化的,它不是实在的物体。所以,那种把“神”当作是某种实在之物的观念和做法,远离了“神”的本义。一种实在的物体,如果不是作为通向无限的窗口,怎么可能具有“神性”呢?这样的物体是一种死的、缺少生命力的东西,不仅不具有开启人的心灵和智慧的意义,反而使人心系于某物,执着于一点,失去了本应具有的勃勃生机,其结果便是“迷信”。某些信徒就是处于这样的一个层次上,也即是迷信的层次上,终难免肤浅。无神论虽然看起来与之不同,但并不比这些信徒更有生机,因为它否定了那种有限的神,但并没有因此而开启一个通向无限的窗口,从而扩展心灵的境界,而仅仅执着于那个空洞的“无”,终难免僵硬和浅显。

当我们说“神”的本义是无限者的时候,已经包含着“神”是“对人而在”的含义。说无限者具有“神性”(很神),是依赖于一个判断者才存在的。离开了人这个判断者,存在本身或无限本身,不具有“神性”,“神”或“非神”是理解的产物,只有当我们去理解的时候,也即对这个世界进行判断的时候,才会产生有神和无神的判断。就连“无限”、“无限者”也不过是判断者的判断,存在本身无所谓有限与无限。

无神论与有神论,作为一种信仰而言,它们在人的精神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都在各自的心灵中起着支撑作用。一旦离开了这一支撑,其精神大厦就会坍塌。就此而言,它们的意义是一致的。

【原载严春友:《哲学的魅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