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诗与思:严春友的博客
诗与思:严春友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95,185
  • 关注人气:6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以人灭天 ——(《无以人灭天——庄子思想研究》内容提要)

(2013-12-27 08:55:09)
标签:

庄子

杂谈

分类: 中国哲学

 无以人灭天

       ——(《无以人灭天——庄子思想研究》内容提要)

 

 

对于庄子思想的种种误解和过于消极的评价,起因于以西方哲学的观点、方法与虚无主义来研究庄子思想。本文试图超越这种研究思路,从庄子思想本身出发来消除理解的障碍。

本文认为,“无以人灭天”是理解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角度,庄子的许多命题由此可以得到合理解释。《庄子》书中存在着三个层次:日常思维(人为)、“相对性”和道,它们的意义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日常思维是最终要消解的对象,“相对性”则是用来消解日常思维的工具。但庄子并没有停留在“相对性”这个层次上,而是从更高的层次——道这个角度进一步消解日常思维和“相对性”。许多学者之所以批评庄子思想是“相对主义”,就是由于没有弄清不同层次的作用与意义。

消解“人为”,回归天道,是《庄子》书的主题。庄子并不主张“万物都是一样的”(所谓“齐物论”),相反,极力强调事物之间的千变万化和差异性,以此来消解人们那种以自己的成心给事物规定共同标准的做法。道之“复通为一”并不是说万物之间没有差别,而是说道是超越一切界限(包括人为的界限)限制的。一方面可以说道物不二,万物无不载有道,道在万物中;但另一方面,道又不滞留、局限在有限事物之中,而是超越了有限事物的界限。毋宁说,连这些界限也是道的规定。就前者而言,道物之间并无隔阂,道在风即风,在雨即雨,在猫即猫,在狗即狗,从而使万物各性其性,尽性而存、而亡。从这个角度说,道蕴涵着全部差异性。就后者而言,道就是一切事物的界限。由于它具有超越界限的性质,故而可以说具有无限性,即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限制它。在道的境遇中,各不相同的一切事物之间又能够相“通”,通而为“一”。这里的“一”,应理解为“一体”,它意味着万物各不相同,但又能够相通,即不同而通,通而不同。所以,把道之“复通为一”理解为万物都是一样的,不符合庄子原意,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意味着在道之中猫即狗,狗即猫,但庄子从来没有这样的意思。“通”正是以承认全部差异性为前提的,因为所要“通”的恰是那些差异,如果没有差异,便没有“通”的必要了。

道不仅是有限事物的界限,也是人类之知的界限,就是说,以人之知不能把握道,道不能为人所有,因此道不能成为人的知识,换句话说,道是根源性的存在,而不是人的概念和认识。道因而超越于人的价值判断之外,无所谓大小多少、善恶美丑。在庄子看来,只有道性才是事物和人的本真之性,只有在道的境域中人和事物的本性才能够自由地舒展,才能够如其所是地存在着。所以他主张“无以人灭天”。那么怎样才能够达于道呢?不能通过知和概念的辨析,因为这只能使人陷入片面,且不能进入本真的境界;而只能通过体验和否定的方式接近道。所要否定的就是人为的东西和人之知,去除了人为和知,无知无欲之时,道就得以显现。

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庄子提出无我、绝圣弃智、小国寡民等主张,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持人的天然纯真之性。“我”是一切纷争的根源,有了我,人的本真之性就受到了遮蔽。知识、智慧是中性的,人的罪恶根本上源于智慧,如果没有智慧,便不可能有如许的罪恶,故而庄子主张绝圣弃智。庄子提出小国寡民的主张,也是为了保持人的天性。小国寡民,使民不相往来,可以减少他们的知识,限制他们的欲望,从而过一种质朴安静的生活。总之,不要以人之知“撄人心”,人心一旦受到扰乱,便不可控制,后果就不堪设想。

    庄子的思想只有从终极或天道这个角度才是可以理解的或者说才是成立的,否则便会难以理解;而庄子思想中存在的问题也正在这里。从终极的或天道的观点看,生死的确是一体的,可以说生死无别,但从个体的角度看却不然,生死有着天壤之别。从道的观点看,可以得出全视角的观点,即一切事物均在其尺度内有其合理性,可是庄子并没有彻底地贯彻这一点,常常忽视了个体和“相对”这个视角。

    庄子的思想仍然具有当代性,即在每个时代都依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庄子所提出的那些问题是终极的问题,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无法回避因而必须重新思考的。庄子的思想揭示了一个超越语言而存在着的深远久广的境界,使人肃然而生敬畏之情。《庄子》的世界,是美与真、艺术与哲学、语言与思想的完美结合,如同中华文化中的其他经典一样,展现了一种迥异于西方的独特体验、独特思维方式、独特的世界,而这正是中华文化生命力的永久源泉,难道我们不应当怀着敬畏之情去看护好每一个这样的源泉吗?

【原载严春友著《无以人灭天——庄子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