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辛:画与诗的界限
(2013-11-02 22:17:35)
标签:
莱辛画与诗的界限杂谈 |
分类: 哲学、西方哲学 |
画与诗的界限
莱辛
德国思想家莱辛(1729-1781)所说的画,泛指造型艺术,诗则指一般文学艺术。画与诗都是艺术,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但更多的是区别,它们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它们的区别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画是空间的艺术,而诗是时间的艺术。由此决定了它们的界限和不同的表达方式。
画所描绘的是空间上并列的事物,也即是时间上的一个片断。这些事物都具有可见的性质。诗则不同,它所表达的是时间上的事物,是连续的空间过程,其描述的事物具有不可见的性质,即它不是以感性的形式来进行表达,而是以文字来唤起人的想象,通过想象再现诗所描述的对象。因此,画适合于描绘美的事物,而不适合于描绘丑的事物;诗所描绘的事物则要宽泛得多,可以描述连续的动作,也可以描述某个时刻;美与丑、喜剧与悲剧、崇高与卑下,都可以是诗的描述对象。
画所用的是自然符号,如颜料、画布等;诗只能用人为的符号,即文字。因此,人们用来感受的器官也不同,欣赏画主要借助于视觉,欣赏诗则需要用听觉。就此而言,可以说画是视觉的艺术,诗是听觉的艺术,前者较少借助于想象,后者则相反。
画是静态的,诗则是动态的。所以诗所表达的东西要比画复杂得多。
这也就意味着,不同的艺术形态有着不同的艺术规律,在某种艺术形态中是美的,在另一种艺术形态中就可能会变成丑的。
莱辛以著名的雕塑《拉奥孔》为例,说明了画与诗的区别。由于适合于表达美而不适合于表达丑,因而雕塑在表达痛苦时就需要适度,如果不适度,面部因痛苦而产生的扭曲会给人丑的感觉。所以,《拉奥孔》所表达的虽然是极度的痛苦,但却不是哀号,因为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会破坏造型艺术的美感:号啕大哭的嘴就变成了一个黑洞,很不美观。诗则没有这个限制,可以表达任何表情,而不会产生这种视觉上的丑感。[原载严春友<精美思想读本>,山东友谊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