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诗与思:严春友的博客
诗与思:严春友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97,253
  • 关注人气:6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艺术就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海德格尔《林中路》

(2013-07-23 20:14:41)
标签:

海德格尔

林中路

艺术

真理

杂谈

分类: 哲学、西方哲学

艺术就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

——海德格尔《林中路》 【西方哲学名著品读系列】

                                          一块石头是无世界的。

                                                        ——海德格尔

 

《林中路》是海德格尔后期的一部重要作品,收集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六篇论文,其中《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集中体现了这个时期的观点和其思想的特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艺术作品看起来与器具似乎没有区别,它们被包装起来,被储藏、运输或者挂在墙上,但却有着实质性的差异。器具的根本意义在于其有用性,而艺术作品却不然。器具自身虽然属于大地,是把人与大地联系起来的桥梁,但它们自身并不显示大地,它们对于存在者的开启,是通过艺术来完成的,只有在艺术作品中我们才明白器具的真正意义。这就是说,艺术开启了存在者的存在,而器具不能;艺术作品是真理的显耀,而器具不是,它消失于有用性之中。

艺术的本质在于显示真理,艺术作品把存在者置入无蔽之中,使之显示出来。通常认为艺术只关涉到美,而与真理无关,因为真理是属于逻辑的,而美属于美学。海德格尔认为这是错误的,真理恰恰不是属于逻辑的,而属于美,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真理自行置入作品。所以,这样的所谓真理既不是与某种现成对象的符合,也不是某种普遍之物的再现,而是真理的自行在场。艺术作品越是没有人为的痕迹,就越能够显示真理,存在者就越能够如其所是地被开启出来。

真理因此也就是一个发生的过程,即一个自行显现的过程,真理于是就具有了时间性。这与传统的真理观正相反——真理是无时间或超时间的。这样的真理是死的,只有在时间中发生着的真理才是活的,才具有生命。艺术作品是真理显示自身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存在者被开启出来,也即解蔽,解除了各种遮蔽,它便本真地得以显现。真理就是这个置入并显示的过程。

作品因此就展开了一个世界,是世界的建立过程。这个世界不是一个对象,也不可能构成我们认识的对象,因为我们就存在于其中,是它的一部分,正如我自己不能把自己对象化一样。世界是世界化的,即它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着,世界向所有存在者敞开着,所有存在者也因此向世界敞开着,作品打开了世界的敞开的领域,把其中的存在者揭示出来。

作品敞开了一个世界,但同时也建立了一个大地,因为具有历史性的人类立于大地之上并在大地之中栖居。于是在大地与世界之间出现了某种对立:世界敞开着,而大地自行封闭着,大地以庇护者的姿态把其中的每个在场者都限制在在场中。大地力图把世界摄入其中,而世界是自行公开的东西,不能容忍任何锁闭;世界立身于大地之上,同时又力图超升于大地。两者之间于是发生了争执,在这种争执中双方互相进入对方,为对方所包含,又互相规定着对方,从而使其成为自身。世界不能飞离大地,而大地也只有在世界的敞开领域中才可以显现。作品就存在于两者争执实现的过程中。

“美乃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艺术作品便是对于澄明之境界的展示。存在者之所以能够显现,是由于其周围有一澄明的场所,如同在一个光亮的中心,被遮蔽的存在者呈现出来。这无形的澄明使有形的存在者向世界敞开自身。存在者的无蔽是一个动态的发生过程,因为“澄明”并不是一个像舞台那样固定的场所,而是同时进行着遮蔽,只有在光亮里才有遮蔽发生,光亮是遮蔽与无蔽的双重过程,真理就存在于这个过程之中;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真理就是非真理,假如真理只有敞开,而无遮蔽,那么它就如同耀眼的白昼,一览无余地呈现出来,真理也就死掉了;只有在这个遮蔽与去蔽的运动中,真理才存在着,即发生着。真理是澄明与遮蔽的对抗。这种无蔽的真理的闪耀被嵌入艺术作品时就成为美的。

惟有诗意能够使这样的真理发生,而一切艺术本质上即是诗。诗就是让无蔽的东西敞开的领域,是对无蔽的东西的言说。而能够让这种敞开活动得以实现的便是语言,存在者离开了语言就不能进入这个敞开、光亮之域。在没有语言的地方,就没有敞开的可能,例如在石头、动物和植物那里,就没有。就此而言,语言是存在者的家。也可以说,语言是根本意义上的诗。

艺术使真理发生和显现,因而艺术是一个过程;由此也可以说,艺术是根本意义上的历史,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性存在的根源。

海德格尔的这些论述有些难以把握,但其思路还是清晰的。他用一种与传统哲学不同的叙述方式提出了一种新的艺术观和真理观,这种观点试图超越传统哲学中的主、客体的二元对立,而回到事物本身。艺术是对于真理的表达这一观点,不是海德格尔的独创,此前已有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命题,确立了类似的观点。但是,他却与黑格尔有不同的理解,黑格尔的观点是建立在主、客体对立的基础之上的。相比而言,海德格尔的观点更富于生机,在这里并不存在一个“本质”那样的实体。

关于艺术即诗,而诗性是一个民族历史性之根源的观点,道出了历史的真谛。真正的历史是创造性的,而创造活动必定是诗性的,没有诗性的人和民族,没有历史。作为个人来讲,没有诗性,就成不了艺术家,也不可能创造出艺术作品,没有诗性的作品是死的,没有光彩。

确实像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真理是自行显现的。那件未来的作品,不是作者有意识地构思出来的,也就是说,不是作者理性思维的产物,而毋宁是作品自行显示出来的,好像是作品来找你。凡是有过艺术创作体验的人,甚至凡是有过创造性体验的人,都可以体会到这一点。诗是不能按照计划来创作的,我们无法确定今年或今天要写多少首诗,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诗歌女神会光临诗人的心头。诗是涌现出来的,而不是创造出来的。

不过,海德格尔虽然试图消除主体性,但实际上他的观点恰是以主体性的存在为前提的。海德格尔所说的种种,其前提有赖于人的意识。假如没有意识,哪里有什么“大地”与“世界”?哪里有什么遮蔽与澄明?世界本身原是无蔽的,遮蔽来自人的意识,是意识遮蔽了存在。他以凡·高的油画《农鞋》为例所进行的分析也表明了这一点:这双鞋并不是对于某双真实存在着的鞋的摹写,而是开启了大地的存在。它显示着田垄上那艰难的步履,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秋天因谷物的成熟而沉重的宁静原野和冬野里的荒芜,渗透着农人丰收的喜悦……然而,那位穿这双鞋的农妇并不知道这些,她只是在无意识地穿着农鞋,而没有意识到其意义;我们在真实的农鞋面前也意识不到这些,而只有在凡·高的这幅画里才知道了这一切。这幅画使我们进入了另一个天地,它揭示了真理,使存在进入无蔽之中。这难道不意味着,正是由于意识,才使真理呈现出来吗?但是海德格尔不愿意承认这些,而是在那里绕圈子,说是光亮使存在显现,真理“在作品中走进了它的存在的光亮里”。然而,世界本身、大地本身并无光亮,这光亮并不来自太阳,而来自意识,使存在显现的是意识,使存在遮蔽的也是意识。是人的心灵照亮了世界,正如它遮蔽了世界一样。

【原载严春友《西方哲学名著导读》,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20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