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图像论——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2013-07-18 15:46:48)
标签: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杂谈 |
分类: 哲学、西方哲学 |
世界图像论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西方哲学名著品读系列】
英籍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1889-1951)的思想历程经历了两个时期,前期的代表作是《逻辑哲学论》,阐述了世界图像学说;30年代以后,思想发生了重大转折,又写了《哲学研究》一书,提出了语言游戏说,差不多改变了前期的观点。
《逻辑哲学论》一书是以格言形式写成的,看起来零散,实际上却阐述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从逻辑的性质及其与世界的关系入手,进而讨论知识论、物理学和伦理学,最后进入神秘主义的“不可说”领域,从而对传统哲学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其基本观点是:我们所谓的世界实际上是一个逻辑的世界,即是以命题的形式表示出来的世界,此外没有别的含义;即使有,我们也无法说出。
所谓事实,不过是逻辑上的,逻辑上的事实构成了世界。事实是通过命题,以合乎逻辑的形式被确认的,当其被确认为真以后,就成为事实,成为世界的构成部分。
在这个世界中存在着的最基本的东西就是“事态”(英译本中将其翻译为“原子事实”是不确切的,因为维特根斯坦本人并没有使用“原子事实”这个概念,他所理解的基本存在与罗素不同。仔细体会“事态”与“原子事实”两种说法,其间的区别还是明显的。前者似乎强调了事物的关系,后者则强调了事物的独立存在的性质)。事态是指事物存在的方式,是不同的客体相互结合的形式。一切事态的总和就是世界。事态是各自独立的,从一个事态不能推论出其它事态的存在或不存在。
事实就是形象,是以逻辑的形式确定的形象。我们的逻辑世界与客体及其事态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形象用来描述其对象,形象与其对象之间必定存在着共同的东西,这就是逻辑形式或逻辑形象,它们用来描画世界。只从形象本身不能知道其真假,只有将它们与所描述的对象相比较,才能够确定真假;也就是说,命题本身无意义,只有与它们所描画的对象相比较才有真假。命题就是对于它与世界之间的投影关系的记号。命题是现实的模型。例如,在一张白纸上的黑点,可以说“点是黑的”这个事实与肯定的事实对应,“点不是黑的而是白的”这个事实与否定的事实对应。
一个命题只能说事物是怎样的,不能说它是什么。因为只能命名客体,而不能论断它们,名称是不能分解的。单独的名称没有意义,它们只有出现在命题中才有意义。
不能从现在的事件推论出将来的事件,因果关系是不成立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概率都是百分之五十。世界本身是偶然的,必然性来自逻辑,而不是来自世界。
世界只能是我的世界,我的语言的界限也就是世界的界限,世界的界限也是逻辑的界限。这就是说,语言与逻辑不能超出世界的界限,我们不能说我们不能思考的东西。形而上学所主张的那种主体是不存在的,主体实际上是世界的一种界限,因为世界是我的世界,我因此是这个世界的主体,这样的主体不是世界的一部分,而只是对世界的限制,意思是这是我的世界,而不是别人的世界。
逻辑上的一切命题都是等价的,没有哪个命题比另一个更高级。世界中的事物本身没有价值,它们的价值来自世界之外,即来自我们的判断。由此可以说没有伦理学的命题,因为命题不可能表达更高的东西,而伦理学却要比较价值之高低。伦理学是超验的,与美学一样,不具有可说的性质。我们不能够在生活经验中证实哪个伦理学命题具有更高的价值。
关于哲学的大部分命题和问题不是假的,而是无意义的,因为那些问题是无法回答的,所以它们根本不是问题,只有能回答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这是由于哲学家们没有正确地使用语言造成的。全部哲学研究应当是进行语言批判。哲学因此是一种活动,而不是理论,它是一种使命题明晰、对哲学语言进行分析的活动,也是划分可说的与不可说的界限的活动,排除不可思考的命题,确定可思考的命题。
哲学不能说那些不可说的东西,在不可说的东西面前应当沉默,因为凡是能说的都能说清楚,不能说的则不能说清楚。除了自然科学的命题以外,其他都是不可说的,而这些自然科学命题与哲学又没有关系。
可以看出,维特根斯坦其实是把哲学变成了科学,如果是这样的话,哲学也就被取消了,哲学就成了科学。问题并不这么简单,要像他所说的那样,凡是能说的都能说清楚的话,就不会存在着那么多的争论了,连自然科学都存在着争论,都有说不清的问题,更何况哲学呢?按照他的观点,哲学就成了怎样说话的学问了,这就使哲学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事实上,就连维特根斯坦本人也没有把哲学说清楚,他自己的研究活动就证明了这一点,到了后期,他又改变了早期的基本观点,这就表明,他所认为的那些能够说清楚的东西也是难以说清的。
【原载严春友《西方哲学名著导读》,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