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诗与思:严春友的博客
诗与思:严春友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97,253
  • 关注人气:6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2013-05-22 02:51:49)
标签:

叔本华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杂谈

分类: 哲学、西方哲学

人生的本质是痛苦

——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西方哲学名著品读系列】

                            人的最大罪恶就是:他诞生了。

                                            ——加尔德隆

 

这本书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在三十岁的时候出版的,是他一生的代表作。但是出版以后无人问津,甚至连个批评者也没有。他很是恼火,大骂时代的不公,骂柏林是土匪窝,而黑格尔、谢林和费希特是三个著名的诡辩家。他在柏林大学开课,偏偏选在与黑格尔同一时间,结果以失败告终,据说听课的学生从未超过三个。原因在于,他的哲学是非理性主义的,而黑格尔等人的理性主义哲学正如日中天,谁会顾及这个悲观的非理性主义者的哀鸣呢?然而,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以后,人们终于发现了他,他的哲学为人们的悲观情绪提供了一丝安慰。到他去世之前,他成为人们心中崇拜的偶像,拜访者络绎不绝,还出版了《叔本华大辞典》。

叔本华对于西方传统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是西方哲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之一。其转折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世界的本质不再是合乎逻辑的理念,而是意志。传统哲学把世界的本质看作是合乎理性的,因为世界是按照其内在的逻各斯也即逻辑运行的,理性只是对于这个内在逻辑的认识。叔本华却主张,世界由两个方面构成:世界的一个方面是表象。所谓表象就是认识者、感知者所看到的世界。这个世界完全依赖于感知者而存在。我们所谓的世界就是这个表象世界。形象地说,表象世界有赖于任何一只睁开的眼睛,即使那是一只昆虫的眼睛。只有有人去看、去感知的时候,世界才存在。世界的意义也就依赖于判断者的性质,在一只昆虫的眼中,与在一个人的眼中,这世界是大不相同的。

那么,是什么东西在支配这个表象世界呢?是意志,这是世界的另一个方面。意志是世界的内核和本质,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它所规定的。它不存在于时空之中,不受因果律的支配,相反,它是时空中一切事物的规定者。意志不遵守因果规律,它没有目的,它行动的原则是冲动,从传统哲学角度看它是不合乎逻辑和理性的,似乎是一种盲目的力量,但它的表象却是合目的的。世界上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意志的欲求,是意志的客体化或外在化,都是受到了意志的推动。意志表现在生命界就是欲望的满足,意志是一切生命的内在推动力,生命活动就是为了满足意志的欲求。例如,生殖器官就是客体化了的性欲,牙齿、肠胃的蠕动,则是客体化了的饥饿。

是意志的这些非理性的本质特征把叔本华哲学与传统哲学区别开来,导致了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转变,此后,非理性主义成为西方哲学的主流。

直观高于理性。叔本华哲学的变革还表现在他对于理性的批判。在传统哲学中,理性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其它形式的认识都是低级的、次要的。叔本华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一切知识最终都起源于直观。直观,就是直接的观察和感受,在直观中事物直接呈现在面前,从而使直观比理性具有更多的优点。比如,在直观中事物是清晰的,不会发生争议和疑问,直观知识因此具有确定性。理性则是借助于概念来把握事物,其一切内容最终都来自直观,理性知识不过是对于直观知识的回光返照,因而是模糊的。所以,以理性来判断事物就容易产生分歧。理性惯用的方法是逻辑推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方法常常是无用的,生活不一定符合逻辑。靠反复思索和推理,不可能学会歌唱和游泳。理性的另一个缺陷在于通过理性不可能达到与意志的统一,因为理性总是清醒的意识,执着于自我,停留在概念之中,把一切都看作是对象;反之,只有在直观中忘却自我,才可以达到与意志的一体化。

在直观中,主体忘记了自身的主体性,完全沉浸于眼前的个别对象的审美感受中,与之融为一体,没有了对象与自我的分别,没有了高低贵贱的区分,也忘却了人生的痛苦,因而与那个普遍的世界本体——意志合二为一了。当然,普通人是难以达到这一境界的,他们都是意志的奴隶,斤斤计较于一己之所得,其实那不过是在满足意志的欲求而已;只有那些天才的人物才能够达到这种忘却的境界,因为天才人物具有高度专注的特征,他们能够全身心地专注于对象,率性而为,而不看别人的脸面行事,在普通人看来他们与神经病人几乎并无二致,这是因为凡是人的才能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具有了反常的特征。这就是为什么天才人物能够超出因果规律的限制,达到与意志合一的境界的原因。

可见,达到与意志的统一这一自由境界的途径和方法,在叔本华这里已经不是理性,而是非理性,世界的本体不是知识的对象,而是体验的对象。

人的生命是意志最直接的表达,人的意志也就是生命意志。意志在它存在的一切级别上,都表现为挣扎,为了实现自己的欲求而挣扎。我们的命运就是意志的表现,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由意志支配的,人不过是意志实现自身的工具,简直可以说是意志的奴隶,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意志的欲求。

这种挣扎决定了人的本质是痛苦。欲望得到满足就是幸福,满足不了就是痛苦和不幸。可是,若是从我们整个一生来看的话,那么我们的一生就会是一连串的痛苦和不幸,因为:其一,我们的欲求永远不可能得到完全的满足,刚满足了一个,马上又会产生另一个。其二,我们一生中的任何一个时段,如果不是这个欲求占据着当前位置,就是另一个欲求占据着,这也就意味着,不是这个痛苦占据着,就是另一个痛苦占据着。我们不断挣扎着追求一个个幸福,挣脱一个个痛苦,但是另一个痛苦已经在门外等候着了,因为我们的欲求是永远不会得到满足的。

那么,有没有办法摆脱这种状况,超越意志的控制,跳出欲求的链条呢?有。从一般意义上讲,应当看透个体化原理,也就是说,认识到不同的个体都不过是同一个意志的不表现形式,它们本来都是“兄弟”,是不应当相互残杀的。当达到这样一种认识的时候,人们就不会再与他人争斗,并且放弃了个人的欲求。具体地说,第一步就是要不女色,这是生命意志最重要也最强烈的表现,而否定了性的冲动也就否定了生命意志的自我肯定,从而使生命意志随着身体的死亡而消失。第二步就是自愿地限制自己的各种欲望,自觉自愿地追求贫穷和痛苦,以便压制自己内在的意志,使之不再膨胀起来。这时,意志将不复存在,一切欲求都消失,痛苦也就不存在了。

叔本华对于人生的这些论述,自有其道理。人的痛苦的确来自欲求,如果没有欲求的话就没有痛苦。但是,既然欲求是生命的本质,那么就不可能消灭欲求,若是消灭了,也就不是生命了。因此,即使认识到了这一点也无济于事,我们毕竟还要活着,活着就不能没有欲求。

从总体上看,人生其实既无所谓痛苦,也无所谓幸福,或者说我们既有幸福的时候也有痛苦的时刻。所以不能简单地说人生是痛苦还是幸福。用乐观主义看,人生就是幸福的;用悲观主义眼光看,则人生是一悲剧。

叔本华的合理之处在于:知道了欲求是造成痛苦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应当适当的限制自己的欲望,我们许多痛苦和灾难就是过度的欲望造成的。

不管我们认为人生是悲剧还是喜剧,人生都是值得一活的,因为只要活着,我们就会有各种感觉,能够感知这个世界,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有些人简直可以说生活于暗无天日之中,但却依然坚强地活着的根本原因吧。

【原载严春友:《西方哲学名著导读》,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20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