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什么?——康德《判断力批判》
(2013-04-21 16:56:42)
标签:
康德判断力批判杂谈 |
分类: 哲学、西方哲学 |
美是什么?
——康德《判断力批判》
是毫无结果的辛劳,因为所寻找的东西是不可能的,而
且是自相矛盾的。
因此,美不是逻辑的产物,也不是通过概念能够表现和传达的,而只能是主观感受。逻辑和概念涉及的是对象本身的知识,是客观的;而美完全不涉及这一点,与人对于事物的认识无关,审美判断不是逻辑判断,它无助于对事物的认识。
美只能在直观中产生,当我们面对一个美的事物的时候,无需理解、论证和推理就可以直接感受到美与不美;但是,假如一个人没有看到这个事物,你无论如何向他描述,他都不可能产生美的感受,而只能是概念性的想象。
美是纯粹的、非功利的。美与快感有着本质的区别:快感似乎也可以带来愉悦,但是快感与人的欲望有关,是为了实现某种实际的或实用的目的而发生的。美感不然,与任何实用目的无关,审美者不是因为一个对象有用才觉得它美,而纯粹是出于美的感受,他对于对象的利害全然淡漠,只是在那里欣赏。吃饭也可以产生快感,但那不是美,因为那只是为了满足饥饿的欲望;欣赏一朵花时的快感则是美的,它与任何欲求无关。
这里体现了美与真和善的区别。善是被人所珍视和赞许的,即有一种客观的价值;真则是对于对象的客观性的把握。美与这两者无关,既不涉及感官方面的利害,也不涉及理性方面的利害。快感也适用于动物,美只适用于人类。
美是普遍的和必然的。美虽然是由感受产生的,但美感不是来自感性经验,甚至可以说与任何经验无关,而纯粹是在与对象的观照中产生的。它是由我们的先天本质——理性规定的,因而具有普遍性。经验中的快感是个别的,与各种欲望、利害相关,一个人感到愉快的东西对于另一个人则不一定也愉快。美感因与任何利害无关而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美感的发生诚然是个别的,是一个个别的人感受到美,但这种美却具有普遍性——凡是一个人觉得美的,他都可以设想其他一切人也都会觉得美;如果他人觉得不美,我们就说他没有鉴赏力。
美的这种普遍性不是客观的,不是对象所具有的那种普遍性,而是主观领域的普遍性,美的判断对每个人都是有效的。
可见,美是自由的。美不以任何其他东西为前提,是无条件的。因此,我们在做出审美判断的时候,完全是自由的,是一种自由判断,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强制的力量可以决定我们的审美判断,命令我们做出美或不美的决断。
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形式。美来自于对象的形式,而不是来自对象的材料。这些形式越是没有目的(既没有对象自身的目的,也没有人为的目的),而又合乎令人愉悦这个目的,那么就越容易产生美感。单纯的色彩并不产生美,它们只有被赋予一定的形式才产生美;音响本身也是纯粹的材料,如果不纳入一定的形式中,那就成了噪音,不可能产生美感。越是有规则的东西越不能产出美感,因为合规则性的东西是僵硬的,比如鸟鸣是美的,但人对于鸟鸣的模仿却不美,我们对于这种模仿的赞叹是对着他的技巧,而不是他所模仿的声音。
由此可以区分出两种美:自由美与附庸美。前者是无条件的,纯粹的,自由的。如对于花的欣赏,就属于自由美。后者是有条件的,不纯粹的,是为了某个目的而存在的美,故而是不自由的。如一匹马或一个建筑物的美,这种美是由它们应该是什么而规定的,即出于实用的目的。
还可以从另外角度划分美:柔美和崇高美。我们一般所说的美大多属于柔美范畴,在柔美之外还有一种崇高之美。这种美是由于对象在数量或体积上的庞大,或者无规则性而产生的。如广袤的星空、壁立千仞的悬崖、拍案的惊涛。在这些巨大的对象和超人的力量面前,人一开始感到自己的渺小,往往产生惊异、恐惧等感受,继而产生了一种征服这对象的勇气和力量,从而产生了一种战胜对象的崇高的美感,体会到了人的伟大和尊严,从而提升了人的价值。
崇高美的产生有赖于个体的文化素养。一个无知的人在这些力量面前所产生的常常是恐惧,而不是勇气。而一个文化素养高的人却会产生征服这些对象的冲动,并且能够在这种情绪产生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因此康德又说:美是道德的象征。
美的确具有不可传达的性质,因为美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直观和感受,我们无法感受到另一个人向我们描述的事物之美。美因此是不可说的,凡说出来的都只是概念,而概念不能产生美。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迄今为止有那么多美学学说,却没有任何一种学说说出了美的原因。这些理论只能够描述美的一般特征、美的来源,却不能说明美是什么。这表明了美这种现象的复杂性、具体性和直观性。没有任何一个定义可以完全地揭示出美的根本特征,每个定义都只能说明某些美的现象,而不能说明美的一切现象;但是,当我们面对一个美的事物的时候,立刻就能够感到它的美。可知美的问题不是感官的问题,而是思维的问题;或者说,审美感官中没有问题,美的问题产生在思维和逻辑的领域。【原载严春友《西方哲学名著导读》,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