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诗与思:严春友的博客
诗与思:严春友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97,253
  • 关注人气:6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

(2012-11-27 03:28:31)
标签:

洛克

人类理解论

知识的来源

杂谈

分类: 哲学、西方哲学

人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

    ——洛克《人类理解论》   【西方哲学名著品读】

 

 

热爱真理的确实特征,是对任何一个命题的接受绝不超过其证据所显示的程度。

                            ——洛克

 

 

知识的来源问题是近代哲学的主题:知识是来自后天经验还是先天具有的?经验知识可靠还是理性知识可靠?这是当时哲学家们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大哲学流派:经验论和唯理论,前者主要是英国的哲学,后者则主要是欧洲大陆哲学家们的主张。

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在《人类理解论》中认为,人刚生下来的时候,其心灵犹如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和痕迹,没有任何知识。他批判天赋观念论者的根据,指出,他们所认为的普遍同意,恰恰证明了相反的观点,而不能证明观念是天生就有的。如果观念是天赋的话,就不需要普遍同意,而应当是一切人都生来毫无异议的。一些普遍的公理,如数学定理,虽然具有很高的普遍性和抽象性,但是若没有任何感性的经验,就不可能抽象出这些公理。天赋论者说上帝的观念人人天生就有的,洛克认为不然,无神论者就没有神的观念,儿童也没有,其他的一些民族也没有,可见上帝的观念是一定文化的产物。

那么人的知识来自什么地方呢?一般地说,一切知识都起源于经验。具体地说,有两个来源:其一是感觉,由于外部事物的刺激,我们获得了各种感觉,如酸、甜、苦、辣、白、黄、冷、热等,感官把这些性质传达到我们心中,形成了关于外部事物的观念。其二是反省,是指我们对于内部的心理活动进行思考时所产生的观念,如知觉、思想、怀疑、信仰、推论、认识等。所有观念都是从这两个渠道产生的。前者可以叫做外部经验,后者可称之为内部经验。

从观念的构成方式上来讲,观念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简单观念,一种是复杂观念。简单观念是知识的基础,它们是不可再进行分解的观念,例如白、黑、冷、热等,白就是白,并不包含其它颜色。简单观念是由被感知的对象刺激产生的,不是心灵随意制造的。另一种是复杂观念,它们是几个简单观念组合而成的,如动物、学校等。复杂观念是心灵对简单观念任意组合的产物,是心灵主动造成的。

人关于事物的观念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第一性的质,主要是指事物的形状、大小、数目、硬度等。这些性质是事物自身固有的,也就是客观的,不管什么样的事物,只要存在着,就一定会具有这些性质;说一个事物没有这些性质却还存在着,是荒谬的。例如凡是事物就一定有大小,即占据一定的空间,若是没有大小,则不存在。所以,这类性质不依赖于我们对它们的认识和感受而存在,对于任何人也都是一样的。

另一种叫做第二性的质,是指颜色、味道、声音、气味等。这些性质虽然与外部事物有关,但却不是独立存在的,即:离开了我们的感觉器官,这些性质就是不存在的。颜色只是一些具有不同震动频率的光谱,没有眼睛去看的话,就无所谓颜色;声音仅仅是物体的振动,若没有耳朵去听,也就没有声音;味道依然,假如没有舌头品尝,也就没有味道。

洛克关于两种性质的区分,同样是为了说明知识的来源。它表明,我们关于第一性质的知识来自客观事物,而关于第二性质的知识则与我们自身的感知方式和认识方式有关,它们更多地受我们主观因素的影响

洛克对于知识来源问题的考察,比较符合我们的经验感受。一个小孩,生下来以后如果不接受人类的训练和知识,就不能成为一个正常的人,大家熟知的狼孩的例子就证明了这一点,她与狼生活在一起所学会的是狼的生活方式。这表明了后天经验对于人的形成的作用和意义。

但是,仅有后天的经验是不够的,后天经验之所以能够起作用,还要取决于一些先天条件,这些条件不是从经验中产生的。一个人生下来除了具备正常的生理条件外,最主要的是先天的认知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遗传得到的。任何一个正常的人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从父母那里获得了人的认知能力,只是刚开始时还潜在着,只有经过后天经验的激发才能够显现出来。

这意味着,从一般意义上讲,认知能力是天赋的,它没有任何内容,知识的内容、观念是由后天经验提供的——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说,洛克关于人的心灵是一张白纸的说法才是成立的。

这也表明,先天认知能力与后天经验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们两者只有相互结合才能够形成知识,也才能够显示出来。若没有经验,先天认知能力就不能显现;若没有先天认知能力,经验就无法形成,只有具备了经验的能力才能够形成经验。

洛克关于两种性质的学说揭示了第二性质的主观性特征。我们所谓的世界并不是纯粹客观的,也不是纯粹主观的。比如眼睛,没有光就不可能有眼睛,许多生活于地下洞穴里的动物由于长期没有光照,因而没有眼睛——这是眼睛产生的客观性方面;反之,如果没有眼睛,即使有光也看不到,因而可以说没有眼睛就没有光。色盲所看到的红色与大多数人不一样,我们不能说谁的更真实,相对于各自的眼睛来说,他们所看到的都是真实的。因此,一般地说,世界或事物的性质,取决于世界事物与认知者的相互关系以及认知者自身的性质。蜜蜂看到的世界与我们的不同,而蝴蝶看到的又与蜜蜂不一样。

【原载严春友:《西方哲学名著导读》,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