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陀罗山小考(上)

(2006-05-14 20:50:47)
分类: 陀罗山

黄龙王沟夜话(01)
 
    我沟里家中挂着一横幅,上书“临而无远”四字。
    这字为平凹所写,内容是我出的。
    这四字看起来糊涂,主要是把“临”和“无远”整到一起所致。“临”是接近,“无远”也是接近,一下子看不明白。如果用“临”的另一义“居高临下”,一下子就懂了。读句时,人们更喜欢把相邻字词中关系最近的义先放在一起辨识,越亲近越放不开,甚至忘记还可以跳转一下,因此越弄越糊涂,这现象很有趣。
    周文王请教太公姜子牙:怎样当好皇帝?姜子牙说:“临而无远,臣而无隐。”(语出《姜太公谋略》)“臣而无隐”好明白,是说当臣子的对皇帝不应有任何隐瞒。而“临而无远”,是说既要居高临下,统观全局;又要对所有相关事物有所了解,不外行,这才不致被人愚弄。
    我当然再无指望当皇帝。但这话用在几乎所有事物中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只有“无远”而无“临”,那是匠人,容易钻牛角尖,容易成“呆子”;如果只有“临”而无“无远”,便是“好高骛远”,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同样一事无成。两者必须能够放在一起,并且都做得到位,方能成事。所以虚词“而”字(而且)在四字之中,可能反而是最难实现的。我弟弟极聪明,喜欢解决世上许多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而且往往成功。但成功后总是发现,不过是成功了而已,对人对已都是没什么用的。时间长了,心也就凉了。他便是典型的只有“无远”而无“临”。这世上当然需要“呆子”,否则就不会有尖端科学或尖端技术。但这尖端,一定要适应大的社会需求才有意义,这就需要“临”;而真正大量需要的人才,却是不呆,不是技术权威,但又事事懂行,而且知道如何站在需求的高度应用具体技术的人,也就是“临”而且“无远”。
    古人无纸,刻点儿东西留下不容易,因此总是把字搞得精而又精,简而又简。简到一定程度,便浓如陈酒,味儿浓厚了不说,往往抽象成了哲理,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几千年前的一句具体对话,对我们今天的许多事物来说,都是极耐琢磨的。3.0时代的博客,字儿是不值钱了,一晚上就能整上几千字。但人们的时间值钱,罗里罗索的人们就不看了,所以还是得省,能精则精,一字仍然要“千金”。抽不抽象不说,耐看,有嚼头儿,还是需要的.
 
    关心黄龙王沟的朋友越来越多。不仅因为我们住在那里,喜欢写些东西。黄龙王沟曾是解放军某部大学生训练基地,一批又一批优秀知识分子在这里受训(据说已经毕业到“黄龙十三期”),然后又从这里奔向全国。部队的严格生活使他们对这里充满了感情,时刻关心着这里的每一步变化。当然,更重要的,是黄龙王沟村,沟后面的陀罗山,以及山下孕育过丰厚中华文明的忻定盆地中,那些越看越有味儿,越看越离不开的历史变迁和轶闻趣事。着眼于中华文明正在继续并且飞速发展的前提,多写些这类紧贴在身边儿的东西,或许可以把人们早已远飞到地球另一边儿的心拉回来,做些更有具体意义的事。
 

 
    "反打",位置在上图左侧的二山头处.面东,前方便是历经沧桑的忻定盆地了.
 
 
陀罗山小考(上)
 
    陀罗山位于忻定盆地西端,今忻州市西14公里处——以高速公路忻州出口的忻静(乐)公路入口,至进山口的黄龙王沟村为准。
    陀罗是佛教用语,即陀罗尼,意为总持,能持等,可以理解为一种记忆术:一法之中,持一切法;一文之中,持一切文;一义之中,持一切义。记忆此一法一文一义,便能联想一切之法。菩萨以利他为主,为教化他人,必得陀罗尼,则不忘无量佛法,而在众中无所畏。因陀罗尼形成,类同诵咒,所以也统称咒为陀罗尼。在佛教理论中,世界中央为须弥山,其外部有铁围山围绕之。须弥山与铁围山之间有七重由金所成之山,即七金山。七金山最外一重山即尼民陀罗山(梵名 Nimi dhara),又作尼民达罗山、尼弥多罗山、尼民驮罗山,意译作地持山、持边山。其高度系由第一重金山(四万由旬)迭次对半递减而得,仅有六二五由旬(由旬为印度的里程度量单位,梵语 yojana 之音译。长度说法很复杂,有俗用及佛教用之说。可依佛教说法之一,约8.5公里)。据玄应音义卷二十四载,尼民达罗原为海鱼之名,因此山峰形似彼鱼头,故称尼民达罗山。(资料源自《佛学辞典》)
 
    忻州古称九原。以西部中条山、陀罗山等层层环绕的群山(古亦称山为“原”)为名,属吕梁余脉。《忻州名胜古迹诗文录》有:“在县城西,由陀罗、五峰诸山蜿蜒东向,横亘数十里,县城踞冈之尾,是冈一名九原”说。忻州南部有系舟山、阴山,属太行山系;北部有金山、银山,属五台山支脉;西部云中山、马圈山、落雾山、陀罗山、五峰山等系吕梁山余支;东部为河流冲积平原,为上太古界五台群老变质岩系(此地质学用语,我不懂,只好照抄),可谓地质太古,经年亿万。站在忻州城向西看去,九原之中(九不一定具体,可为多的意思),陀罗山最为突出、壮观,也是忻州八景之首,城名始称九原,可见陀罗山对忻州人的意义。
    忻定盆地远古为一望无际的晋阳湖。传说尧和禹都到这里考察治洪。禹开了瑶池口(定襄瑶池村),空出晋阳湖,忻定盆地才变沧海为绿洲,约五六千年前开始有人类居住。所以这里有禹王洞(大禹的休息之所)和系舟山(禹王治洪系舟处)之名。《晋阳志》云:“本境古为并州。”《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虞舜分冀东恒山之地为并州”。东汉学者应劭说:“地在两谷间故曰并州。”
  此地春秋时期为晋卿大夫的庄园和墓地。公元前435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这里成为赵襄子家的猎场和田邑。东汉献帝末年,曹操驱塞外胡人进关以教化,在忻定盆地中央,九原之东筑土为垣,为忻州建城初始。城寨最初便名为九原:从东汉建安20年(公元215年)至北魏永兴3年(公元410年),地点在今奇村与辛庄之间。东晋末年(公元398年),鲜卑族首领拓跋珪迁都平城(大同)称帝(谥北魏道武帝),析九原县西北,置秀荣郡和秀荣县。秀荣郡领石城(今崞阳镇)、敷城(原平)、肆卢(奇村一带)和秀荣(县)。这秀荣便是九原城的新名称,因鲜卑族秀荣部尔朱羽健开国有功而赠封世袭。秀荣的名称自公元410年始,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首用忻州一名。忻州之名源于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0年时,刘邦抗击凶奴受挫,平城突围至今忻州北部隘口时,转危为安,将士欣然,故名此处为“忻口”,水即为“忻水”,驻跸筑城,是为忻口城(今无存)。明洪武初(公元1368年),太祖朱元璋废秀荣县入州,称忻州,隶太原府,领定襄县。(资料取自张明远《忻州史话》、《忻州志沿革》)
 

http://upload.blog.daqi.com/uploadnew/2006-05-10/1147243477_small.JPG

  陀罗山峰顶.
 
 
  山顶岩石尖上风格十分独到的藏塔式古庙,里面供着文殊菩萨,始建年代不考.村里前些年给它搭了个前脸儿,暂做"文殊殿"供人们供奉.
 
    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因文殊菩萨曾在此示现讲道而广受信仰。因此周围佛教寺庙多供文殊菩萨。
    陀罗山顶的寺名即为文殊寺,因上有文殊菩萨留下的足迹而供奉,据专家称始建于汉代。《忻州市地名录》载:陀罗山文殊寺位陀罗山顶部,系清代建筑。文殊阁下部为方形,石砌无梁殿,上作藏格高顶,现已全毁。《忻州史话》载:寺作攒尖塔状,底部重檐三滴水,全部为砖石结构,从内部观察,层递迭起,旋包而上,直通蓝天。翼张的檐角,龇牙的兽嘴,似腾空飘逸,云中咆哮,轮廓端庄肃穆,型制奇特壮观。飞来亭依山尖而建,粗立柱圆围而外露,六角塔式攒尖顶,砖砌走道盘曲而上,以供游人蹬临。檐下主体青砖装点,不留门窗光面其外,它与文殊寺成双配偶,如两只苍龙插入峰巅。山门两侧有避暑楼和梳妆楼。峰顶东有百丈石崖,名舍身崖。山上还有鬼门关,青松生岩石,孤松独石。陀罗山寺庙林立,伽蓝遍地,古刹棋布。每遇庙会大节,便有僧家道人名流志士麇集山岳,腾祥云,漫沟坡,饱揽陀罗风光……

http://upload.blog.daqi.com/uploadnew/2006-05-10/1147243544_small.JPG

  残庙一角.远处小亭为梳妆楼,相传为康熙妃子(马头山村姑)梳妆之处.近处残迹应是避暑楼了.

http://upload.blog.daqi.com/uploadnew/2006-05-10/1147243623_small.JPG

  "孤松独石"中的孤松.因前几年雨大,地质变动,此松因根部受伤而死.村里人取一截钢缆将其拉住,使其不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小尖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