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的了解,可以说没有底限。假设企业的深层次的内容分为十层。那么最了解企业的一定是掌舵者。比如格力,董明珠肯定是了解最多的,因为战略就是她制定的。然后一些资深投资者可能了解到5.6.7层这样子,一些刚投资的可能仅仅了解1-2层。但这时候非常有意思的情况出现了。了解的越少的人,往往人数最多,越深入的越少,最终最深入的仅仅剩下一个:董明珠。那么市场上出现的最多的言论是有哪些人发出的?可能最多的就是那些对企业了解一般的,因为这样的人是最多的。可悲的是有些人还是特别有市场的大V,因为他们的粉丝众多,可能在某些个股上面确实到了比较深入的情况,但他们也往往会涉猎一些新市场,用一些初级的了解去判断企业的问题。这就是一个笑话,你没有真正了解企业,你用你浅薄的了解去进行判断,这种判断有用吗?比如格力一直被诟病的手机,被市场人士大加鞭策。说是失败的转型,说是浪费资源。但现在通过了解我发现手机线的投资首先量并不大,投资的钱也不多,而且通过董的一些手段,基本上算是没亏。但通过这个手机的研究,确实用相对较小的资源培养了一批能干手机线的人才,而这些人才是一些比较年轻的年轻人,这些人在其他企业会给你这种机会去从头设计一款手机,目的并不是赚钱而是给你练手吗?最后手机的副产品,手机线也做了出来,可以出来卖了。董的思路一直是这样,人才自己培养,慢慢做不管干得出干不出,先干,不影响大局就可以了。最终通过培养和实践会出来一些非常优质的应用。有些人是有目的的培养,董这种已经介乎有目的和无目的的培养上了。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所以我认为大多数人,在对企业了解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去进行判断就是非常无知的。静下心来好好去理解企业家的用意才会理解他们的决断。而不仅仅是只了解一点皮毛就开始各种分析吐槽。这不仅无用而是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