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融资这件事情,我一直是很谨慎的。2012年的时候就想过要融资,那时候记得2012年民生银行当时动态pe在3倍多,而且成长好,分红高,史玉柱还在买入。当时确实有十分强烈的融资欲望。当时记得很清楚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又想了半天准备下午去开通融资,后来下午的时候又退缩了。一个是懒一个是还是尽量说服自己融资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举动。事后看当时确实是一个融资购买民生银行极好的位置。但不后悔,那时候其实对融资的使用还是没什么思考的,不知道如何用好融资。第二次融资欲望是今年格力电器跌至22左右的时候,我也特别想去融资。那时候格力电器的动态pe大概只有7倍。确实是历史低位。而且那时候我也记得很清楚,那时候走在马路上一遍思考要不要融资一遍想着怎么融资才安全。其实经过这么多年的投资,对投资品的把握,对资金的使用确实已经上了一个层次。对融资的把握也大了很多。走了一路对融资购买格力我是十分心动的,也想好了操作计划,但最后还是放弃了,我再一次说服了自己。过了几个月,投资了新城控股,由于对新城控股的未来十分看好,我觉得应该可以融资购买一些扩大一些战果。然后考虑了一下未来,考虑了一下操作计划,考虑了一下融资份额,考虑了一下风险。我觉得有有能力控制一部分融资仓位,通过选股和仓库控制操作一部分融资仓位,计划不超过使用个人资金20%的融资仓位,极端情况下不超过30%。融资的风险主要是有2个一个是融资过高,我觉得我不超过20%的仓位就已经隔离的大部分的风险,第二,选股上我奉行的就是好股、好价、好的企业家。这也会降低风险。最后其实我认为很多人用融资容易用错是因为他们把融资当做自有资金的翻倍器。其实融资应该单独使用。这次开通了融资,主要融了部分新城控股,资金不多还没到总资金的10%,仅仅是作为一种补充,也绝对不会去博。昨天港股的新城发展控股停牌准备私有化,这对新城控股也算是一个利好,最起码认可了新城的价值。对新城半年报也有正面的意义。投资上我一向的观念是要不断的学习和进步,去年研究了p2p,今年开通了港股通,下半年开始使用部分融资。每一年都在学习和进步。
当然最后还是想提醒一下,融资毕竟是一个风险比较大的举动,没有很好的操作系统,没有长远打算,没有风险控制计划的都不应该去做这件事情,我花了10年才开通了融资,这也说明我的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