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相声中的语文教学
(2016-02-29 21:41:13)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育 |
不知不觉,学习生活已经一个月了,在这中间,我接触到了很多新鲜的东西,比如相声中的语文教学:
一、
众所周知,相声语言幽默滑稽,形式活泼,老少皆宜,如果老师能够把相声引入课堂,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学生一定能够在快乐的氛围中提高写作能力。
比如,相声《买猴》中有一段台词:
甲:千货公司变猴山啦!哪儿哪儿都是猴啊——铁笼子上坐着俩,窗户上站着仨。那边稀里哗啦,钢铜锅也倒啦;这边儿“咔嚓,嘭!”暖瓶也摔啦!
乙: 你瞧瞧!
甲: 大猴爬到货架子上去了,往管儿灯上跳,拿它当秋千。一跳!“咔嚓”!灯管儿也掉下来啦。
是呀,寥寥数语,用了大量的动词和拟声词就把猴子在公司爬得到处都是刻画的淋漓尽致,这比老师在作文课上反复强调词的用法有趣味的多。
再如,《韩复榘讲演》中的一段语言刻画:
甲:韩复榘往里走,一进礼堂,全体起立,韩复榘上了讲台冲大家一点头儿:“诸位,各位,在其位。”
乙:哪儿这么三位呀?
甲:“今天……是…什么天气?”
乙:什么天气?
甲:“今天就是讲演的天气。来宾十分的茂盛,敝人也实在是感冒!”
乙:感冒!
甲:“现在看,来的一定不少咧!看样子大概有了五分之八啦!”
乙:这是怎么个帐呀?
甲:“来到的不说了,没来的举手呗!”
乙:那怎么举呀?
这段台词又是仅仅几句话就把一个胸无点墨、病句连篇的草包将军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我们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总是语言干涩,甚至会出现很多不通顺的长句子,如果老师能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相声语言精粹的形式来进行作文点拨,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相声中有很多技巧,有三番四抖、曲解、示错、自嘲、现挂砸挂等等,我们在教学中都可以运用,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三番四抖。所谓“三番”,就是逗哏演员说三次结构相同的或者意思相近的话,然后到第四次的时候一抖,甩出的竟是与前三次意思完全相反的内容,让人感到非常意外可笑。
比如,《英雄母亲的一天》中错说“司马光砸缸”故事名:
侯耀文:司马光砸缸。
赵丽蓉:司马刚砸缸。(第一番铺垫)
侯耀文:司马光砸缸。
赵丽蓉:司马光砸光。(第二番铺垫)
侯耀文:司马光砸缸。
赵丽蓉:司马刚砸缸。(第三番铺垫)
侯耀文:司马刚……
赵丽蓉:错了,错了,你错了。(抖开包袱产生笑料)
赵丽蓉三次出错竟混淆了老师侯耀文,听众自然感觉好笑,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有一位知名教师在一次大型会议上执教“即兴作文”,上课伊始就恰到好处地使用了“三番四抖”的技巧:
师:听说我们XX学校的同学不怕写作文,我先测验一下,咱们先对几个句子,看看能不能对得上来。听好了:同学们好!(第一番铺垫)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真精神。(第二番铺垫)
生:老师真精神。
师:同学们真活泼。(第三番铺垫)
生:老师真活泼。(众笑)(学生在老师地引导下抖开包袱产生笑料)
师:再有一年多,我就70岁了,还能说活泼吗?说什么比较恰当呢?
生纷纷回答:和蔼。亲切。慈祥。
师:你们想,一个70岁的老人他最盼望的是什么?对,是健康!重来,预备。同学们真精神。(新一轮第一番铺垫)
生:老师真健康。(第二番铺垫)
师:同学们请坐下。(第三番铺垫)
生:老师请站着。(众大笑)(学生又一次在老师地引导下抖响包袱产生笑料)
我十分相信,这样的见面既消除了学生紧张情绪,融洽了师生感情,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回想我们的教学,实际上很多地方和相声的“三翻四抖”有相通之处,例如大家所熟悉的我执教的《小泽征尔的判断》这一课,有一处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紧张而又精彩的比赛结束了,而小泽征尔那句果敢而又坚定的判断似乎还回响在耳边,当年仅有24岁的小泽征尔在前面的参赛者没有指出乐谱错误的情况下,依然有着十足的勇气和信心,于是,他掷地有声的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乐队重奏以后听上去仍不自然,小泽征尔考虑再三,依然百般自信的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虽然作曲家和评委都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错误,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小泽征尔毫不犹豫的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同学们,让我们想象自己就是参赛时的小泽征尔,这时,你正站在大赛的指挥台上,来,让我们大家都站起来,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坚定不移的喊出这句话:(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总结:同学们,在这种百般艰难的情况下,小泽征尔仍能做出果断的正确判断,他真不愧为“世界上著名的音乐指挥家”。
我在上这一课时,只是感觉这几句排比的运用点燃了学生的激情,引发了听课老师的触动,现在看来,有这么好的课堂效果原来是和相声中的“三翻四抖”有相通之处呀!以后,我一定要把相声中的技巧借鉴到我的课堂中,这样的课堂一定会让人回味无穷吧。
总之,这一段的听课使我触动很大,真是生活处处有语文呀,我以后一定要做个生活用心人、留心人,把社会语文融进课堂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