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a股估值差异化的思考

(2009-10-08 18:39:00)
标签:

杂谈

   A股上涨以来,某些二线、三线股已经上涨幅度巨大,而一些蓝筹股却上涨的并不多,这就造成了远看a股整体估值仅有24.07,近看的话中小盘股,很多都已经达到50.60甚至更高的估值,其中中小盘居多的深圳估值也已经达到37.51倍,超越a股56%,按照我的理解,存在即合理。我不去怨天叫地,更多的是希望找到这么存在的道理,想思考的问题是这样的:为什么中小盘的股票更多的表现出高估值,而大盘股、蓝筹股却老是处于不尴不尬的地位。

   针对这个问题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投资主体不同

   中小盘股,st股更多的是散户投资,中小资金,投机资金相对多一点,如果说我们认同市场中总存在一股活跃的“游资”力量我认为他们更愿意在一些盘子相对小点的地方活动,因为这也他们能用尽量少的资金去运作他们希望的目的。而大盘股,蓝筹股更多的是机构、基金、或者是一些更加成熟的投资者,或者是一些希望成熟的投资者在里面运作,他们对价格的预期绝没有小盘股的投资者高,所以导致整体股价的相对落后。

2、“流通量”的不同

  中小盘股流通股数小,小小的资金就可以翘起高高的股价。而大盘股巨大的流通量,可以让想要在里面兴风作浪的资金体验到“人民”的力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流通量的大小限制了投机资金的运作,使得大盘的估值更趋向合理。

3、“流通比例”的不同

  中国股市在进行了股改以后大小非的解禁讲一步步推进股市估值向成熟市场接轨,虽然我们的市场还存在封闭,还存在所谓的“高成长”所以有“高溢价”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部分股票已经具备的和国际接轨的条件,比如说民生银行,作为一个全流通的大盘股,本年度的上涨幅度确实不如人意,而8倍多的市盈率和平均24倍市场简直就是一个讽刺,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民生的业绩还是不错的今年是有希望上15%的。当然核心资本不足,融资等问题在某些人的眼里是作为“利空”的,但我们无法忽视全流通给予民生银行带来的估值的回归。

4、“关注度”的不同

   越是蓝筹股,越是大盘股,关注的力量就越高,不同投资主体的研究,不同证券公司的分析员,已经将这些股票分析的清清楚楚,虽然不一定准确,但确实让很多人由一个相对的“参照物”,这样的股票就像清清的湖水,水清则无鱼,有点啥的东西都被人看的一清二楚早老光了,还等你发财,呵呵。而那些浑浊的湖水中不管有没有鱼,只要有人让它们看起来有鱼自然有相信的人来抓鱼,这个时候“编故事”的人就可以把这个湖卖给捞鱼的人了。

5、“预期”不同

  在某些股票中存在着预期的效应,如果预期这个股票能够高速成长那么往往会用高于整个行业的溢价水平成交,而如果预期低于整个行业的成长就会用折价方式成交。相对于民生和兴业,今年的兴业具有题材:海西经济的优势,成长较快。民生最近几年发展相对停滞,受限于内部的改革。所以在股价上也体现出了不同的估值。 

 

   其实讲了这么多,其实是希望指导自己一个正确面对不同估值的股票,我们这样认为:

1、由于投资主体、流通量、流通比例、关注度、预期的不同,我们必须面对有些股票高估,有些股票低估的情况,不能把低估的股票简单的和高估的股票相比就觉得低估的股票是安全的。

2、在条件成立的时候,我们必须降低我们对某些股票的预期,降低他们的估值重心,不能简单和整体市盈率去相比,发现自己的股票还差整体市盈率很多就觉得安全,我们应该认为,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股票的估值确实被市场降低了,于是乎,我们就必须降低对这个股票估值的预期,比如整体市场能跑到40倍市盈率,大家觉得高估了,我们这个股票跑到20倍我们就认为这个股票的估值也被高估了。

 

  市场是在变化的,如果简单的仅仅依据历史我们将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市场在进步我们也必须跟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