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智慧之模型篇(一)复利模型

(2008-06-26 14:44:00)
标签:

杂谈

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系列,主要是自己觉得自己对生活中的一些知识缺少总结,没有形成能够运用模型,看了那么多东西,杂七杂八的,如果就这样一看而过相信很快就会把自己学到的东西遗忘在脑后,所以结合自己的一些想法,可能用转载,自己写,甚至是混乱的排列来试着把生活中的一些知识变为模型。有些可能很幼稚,但我想说一句:这又何妨呢?

在投资时,除了报酬率之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决胜因素,就是-----时间。许多人理财得法,并不是他们选择了获利多高投资工具,而只是利用一些稳健的投资管道,按部就班地来,但重要地,便是他们比别人早了几步开始。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以复利计算的投资报酬效果是相当惊人的,许多人都知道复利计算的公式:本利和=本金×(1+利率)期数。而对于复利的观念,若以一般所说的“利滚利”来说明最容易明白。也就是说把运用钱财所获取的利息或赚到的利润加入本金,继续赚取报酬。

    因此采用复利的方式来投资,最后的报酬将是每期报酬率加上本金后,不断相乘的结果,期数愈多(即愈早开始),当然获利就愈大。

一般常与复利相提并论的评估方式是“单利”,指的是获利不滚入本金,每次都以原有的本金计利。

    举例来说,假定某投资每年有10%的获利,若以单利计算,投资100万元,每年可赚10万元,十年可以赚100万元,多出一倍。但如果以复利计算,虽然年获利率也是10%,但每年实际赚取的“金额”却会不断增加,以前述的100万元投资来说,第一年赚10万元,但第二年赚的却是110万元的10%,即是11万元,第三年则是12.1万元,等到第十年总投资获得是将近160万元,成长了1.6倍。这就是一般所说“复利的魔力”。

    进行投资理财时,很多时候应以复利盘算才不会与实际情况造成差距。举例来说,如果现在3万元可以买得到的东西,由于物价会上涨,每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若以5%计算,五年后必须花38289元才买得到,这也是复利造成的效果。当我们在做财务规划时,了解复利的运作和计算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常喜欢用“利上滚利”来形容某项投资,获得快速、报酬惊人,比方说拿1000万元去买年报酬率20%的股票,若一切顺利,约莫三年半的时间,1000万元就变成2000万元。

   虽然复利公式并不难懂,但若是期数很多,算起来还是相当麻烦,有一个简单的“七十二法则”可以取巧。

    所谓的“七十二法则”就是------“以1%的复利来计息,经过七十二年以后,你的本金就会变成原来的一倍”。这个公式好用的地方在于它能以一推十,例如:利用5%年报酬率的投资工具,经过约14.4年(72÷5)本金就变成一倍;利用12%的投资工具,则要六年左右(72÷12),才能让一块钱变成二块钱。

    因此,今天如果你手中有100万元,运用了报酬15%的投资工具,你可以很快便知道,经过约4.8年,你的100万元就会变成200万元。

    同样的道理,若是你希望在十年内将50万元变成100万元,就该找到至少报酬率7.2%以上的投资工具来帮助你达成目标;想在七年后加倍本金,投资率就应至少为10.3%才行。

虽然利用七十二法则不像查表计算那么精确,但也已经十分接近了,因此当你手中少了一份复利表时,记住简单的七十二法则,或许能够帮你不少的忙。

复利计算公式

F=P*(1+i)N(次方)

F:复利终值

P: 本金

i:利率

N:利率获取时间的整数倍

做一个习题:如果一个人有本钱12万,按照12%的复利,6年后他能得到多少?

12*(1+12%)6(次方)=12*1.12(6次方)=12*1.97=23.64

如果是1.12的20次方  

那么简单化一下:1.12(10)*1.12(10)

或化的更简单一些:1.12(5)*1.12(5)*1.12(5)*1.12(5)   

关键在可以将次方分开,最后相加等于20就可以了。

其实这里要记得的只有两个东西:

1)“七十二法则”

就是------“以1%的复利来计息,经过七十二年以后,你的本金就会变成原来的一倍”。这个公式好用的地方在于它能以一推十,例如:利用5%年报酬率的投资工具,经过约14.4年(72÷5)本金就变成一倍;利用12%的投资工具,则要六年左右(72÷12),才能让一块钱变成二块钱。

2)复利计算公式

F=P*(1+i)N(次方 或 本利和=本金×(1+利率)期数

F:复利终值

P: 本金

i:利率

N:利率获取时间的整数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