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首先最需要重点看的是基金经理所做的基金运作情况说明。这一部分没有统一的名称,多数基金写做“投资策略与业绩表现说明”。总的来说就是两大块内容--回顾与展望。回顾是基金经理做出的关于过去的一个季度里所采取的投资策略和基金业绩表现的说明。在这个小节里,基金经理会对过去一个季度里的宏观经济和证券市场做一番简短的描述,同时也会说说在上个季度的经济背景下本基金的操作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的是基金经理的操作是否合时合拍。这时也可拿出上一期季报,对照上一期的展望,看看上一期的所展望的在这一期的回顾里是否真的变为现实。越是水平高的基金经理,越是能够连续地做出比较正确地预测。如果有基金经理在这一节做出检讨的,可以等到下一期的季报再看,是否切实得到了改进和更正。糟糕的基金经理总是对以往和未来含糊其词,对失误的地方不痛不痒地说上两句,却总也不见改进。这一节的内容不光能见基金经理的水平,还可见其德行。展望则是基金经理基于自己的判断而做出的对于未来的一个预测,在未来将要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应对。展望最见功力,最能体现基金经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基金经理的优劣在此可分高下。回顾与展望最能体现一个基金经理的投资思路和判断预测能力,值得花时间仔细阅读。
接下来,应该关心的是过去一个季度基金对于比较基准的比较。包括两个比较:净值增长率与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之差和净值增长标准差与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标准差之差。第一比较说明的是基金的收益率是否跑赢了自己的比较基准,跑赢的程度有多大。正数说明跑赢,负数说明跑输。第二个比较说明的是基金净值的波动程度是否跑赢了比较基准的波动幅度。和前面相反,负数说明跑赢,正数则跑输。一个基金如果两项指标都胜出,说明基金经理在上一个季度里操作的不错。不过也有不少基金跑赢了收益率,却跑输了波动幅度。不过,我个人认为,能跑赢收益率也算不错。
再下来,看看基金的主要财务指标。主要要看的是“基金份额本期净收益”这一项。它说明在上一个季度里,每份取得的收益。象泰达荷银成长的份额净收益是0.2159,说明每个泰达荷银成长持有人每份基金的收益是0.2159元,这在三季报里算比较高的了。用每份净收益乘上所持有的份额,就是截至上季末你的总收益了。不过不要高兴的太早,这里的净收益不同于已实现的收益。也就是说这还只是纸上富贵,基金经理还没有抛出兑现成真金白银哩!也许那天股市一个大阴棒,就会让你的纸上富贵缩水不少。但这个数字或多或少说明了基金的分红潜力,只要基金经理愿意抛出股票,就能大把分红了。虽然我个人觉得分红只是一场数字游戏,于我个人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不过对于喜欢分红的人来说,不啻于是一个大馅饼,很有几分激动几分期盼了。:-)
之后,看看基金份额变动情况。如果基金份额增加了,总体上应该感到高兴。说明基金的业绩好,得到众人的认可。但份额增加的过于庞大,会给基金经理操作带来困难,可能会拖累业绩;如果份额减少了,原因可能比较复杂了。有时也不代表基金的业绩差,反到是基金业绩太好了,想落袋为安赎回的人多了,导致基金份额缩水。但也可能是基金表现不好,失望不满的人比较多,导致大量赎回。还有可能是由于突发事件,导致大量份额夺路而逃。总之,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机械的认为份额多了就好,少了就不好。另外还可拿份额的变动情况做个有趣的对照,看看你在上一季度做的申赎操作是否和大众合拍?不过,合不合拍也无甚要紧。只要你有充分的理由这样做,也就无需太在意别人的想法了。
最后,才轮到看股票仓位和十大重仓股的情况。呵呵,其实股票仓位和十大重仓股是最不重要的。且不说由于披露的时滞性导致报表的与实际当前的偏差(象广发聚丰,季报出来那天重仓满眼皆绿,但当天净值却是上涨的)。且说要求本来就因为不懂股票或者炒不好股票而借助于基金经理买股票的普通基民来理解和评判基金经理买的股票对错与否、十大重仓每只股票占比是否恰当、股票和债券仓位是否合适,实在是有点太难为我们了。我个人的观点是,过分地关注重仓股和股票仓位,只会把我们应该关心的东西忽略掉,而钻进我们本不擅长的窄缝里。既然买了基金,就应该相信基金经理的水平,相信他所买的股票自有他的道理,相信他调配的仓位是合理的。否则,有能力的话干嘛要把自己的钱交由别人来折腾呢?所以,既买之,则安之。买入了就不要怀疑,怀疑就不要买入。不过这一部分也非多余,你可以据此大约揣测出基金经理的行业偏好,避免买入过多的同质化的基金。我还把我持有的基金的十大重仓输入股票行情软件的自选股里,在收盘前看看十大重仓的表现,需要加仓时逢跌买入,大跌大买。需要赎回或换仓时,逢涨赎回,大涨大赎。
媛的鱼:
主要要看的是“基金份额本期净收益”这一项。它说明在上一个季度里,每份取得的收益。lz,我想在这里说明一点,基金份额本期净收益的计算,是当基金持仓股票、债券市值合计>基金持仓股票、债券成本合计,这部分不计入本期净收益中,只有当基金持仓股票、债券市值合计<基金持仓股票、债券成本合计,基于会计稳妥原则,才计入本期净收益中。但这里本期净收益的确并不等于实际已得收益,因为还包括债券每天计提得利息,这部分利息只有到期付息或者卖出时,才能得到。不知道我这样得解释大家是不是很明白。
shawnee
不明白的是,只有市值<成本时才计入净收益,那就是说亏损了才计入。那么净收益为正是怎么来的呢?
媛的鱼:
对不起,我昨天有个概念弄混了。
基金份额可分配收益的计算,是当基金持仓股票、债券市值合计>基金持仓股票、债券成本合计,这部分不计入可分配收益中,只有当基金持仓股票、债券市值合计<基金持仓股票、债券成本合计,基于会计稳妥原则,才计入可分配收益中。
而本期净收益是指当期所得收入减费用。收入主要是卖出股票、债券、权证、等投资品种取得的差价收入+债券、银行存款利息收入(这部分收入实际是在债券卖出或付息,银行存款结息时才能实际到帐,但还是计入了本期净收益)+股利收入+融券利息。费用则主要是管理费、托管费、销售费+融资计提利息。
shawnee:
明白了。本期净收益并不等于基金就留存了大把现金在手上,也许在基金经理卖出取得收益的同时转手就买入另外他觉得值得投资的品种。这个数字只是一个历史的记录,并不完全代表分红能力。
不过“基金份额可分配收益”的概念还是没搞懂,可否举个例子阐述一下?
媛的鱼,你是干什么的?是会计吗?总之,是金融专业的吧。
对于“基金份额本期净收益”还有一点疑问。净收益好算,只要累加就算出来了。但基金的份额是每天变动的。每份净收益是做除法,用净收益/份额。但问题是分母是变的。怎么个算法呢?
媛的鱼:
基金份额本期净收益的算法是本期净收益除以期末的基金份额。
再解释一下可分配收益的概念,是在期末基金可以实际用于向基金投资者进行分配的收益。是衡量基金期末分红潜力的指标。
可分配收益=基金净收益(基金成立至期末)+非收益转化而形成的损益平准金(如申购、赎回中所含的未分配收益)-已分配收益-期末未实现利得损失(当市值<成本时,基于会计稳妥原则,可供分配收益减去这部分损失)
shawnee:
不是。只是根据基金重仓的当日表现,大致估计一个基金净值的涨跌幅。
前一篇:封基 10 周 净值增长数据。
后一篇:2008 投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