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辛巴的复利成王
转载自:小小辛巴的Blog
坚守复利的稳定增长,比掌控一个王朝长盛不衰还要艰难。
号称第八大奇迹的复利,要想持续维持高增长也几近于不可能。试想,前七大奇迹都是各个王朝以倾国之力耗时数十年才得以完成,你却想以一己之力完成第八大奇迹,这个可能性又有多大?
所以,不要迷恋复利的高速增长,复利的高速增长只是一个传说!
能够以复利思想来把握投资,是区别投资者成熟度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1、复利思想告诉我们事物的真实面目,让我们客观、冷静、理性。
高速增长的复利难以持续这个客观事实告诉我们,即使是最优秀的顶级企业,连续两三年的50-70%的增长也是无法维系的,当乐观的人们做着下一年50%以上的增长梦想时,冷静、理智的你,该想想如何正视自己的投资回报与投资安全,该如何应对即将出现的企业利润增速减缓的问题。
2、要保持较好的复利增长,首先要避免损失。
损失对于复利的影响是相当大的。由于年均复利是个平均数,假设你以年均18%为目标,达不到平均收益的年份已经在拖整体收益率的后腿,而亏损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哪怕是你连续增长100倍,一次50%的损失,就能抹掉50倍增长。下跌30%,你得再增长50%;下跌50%,你得再增长100%;下跌75%,你得再增长300%。时间、精力如此荒废,注定了不会有多高的年均收益率。
巴菲特投资生涯的44年中,有8年是微利甚至是亏损的(2001年亏损6.2%,2008年那么大的经济危机也只亏损9.6%)。而巴菲特年收益在40%以上的只有6年(大多数是在由熊转牛后的前一、两年创造的),其他的30年大多只是稍稍领先指数而已。
可见,巴菲特正是在熊市里严防亏损,在牛市初期取得优异成绩,牛市中后期取得平均成绩,就创造了神一样的战绩。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严防亏损,是防止年收益率下滑的首要任务;其次,熊市后期抄底买入是获取超额收益的不二法门。二者相互联系,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英雄就是在大灾大难中表现超常的人。
3、维持复利增长绝不是简单的长期持有,市场风险绝不能低估。
虽然从超长期来看,指数是上涨的,但这期间的波动对投资者的伤害仍然非常大,有些伤害甚至十年也缓不过气来。
时间是好企业的朋友,但也会与任何人为敌。2000-2002年美国股市下跌38%,到2007年复苏并创了新高,可是2008年的下跌又使大部分美国投资者又回到了十年前,即便在2009年大反弹的今天,指数比2000年仍然低10%左右。
你可以说好企业可以穿越一切波动,但要知道,哪怕是著名的可口可乐也同样是十年死水一动不动,而如果更不幸投了花旗银行、雷曼兄弟等百年老牌企业,你还得大大亏掉一笔钱。
有多少美梦可以重来,有多少时间可以荒废?
4、复利的累加实际上来源企业利润的不断成长,妄想通过市场投机来加速复利的累加经常走向事物的反面。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股票的上涨与企业的发展、每股利润的增加是息息相关的;而市场的大幅波动,也确实提供了低估买进高估卖出的套利机会。而如何把握好二者的关系,简直就是一个悖论,要想分享企业长期成长的利润,就不能随意波段操作,反之亦然。
个人觉得,对这两种操作方法都得谨慎对待,注重企业成长的自然要仔细研究企业的行业、产品、管理等,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企业成长的两个关键问题:小企业成长快,但生存能力差,投资风险高;龙头大企业生存能力强,但成长速度慢,能够保持15%-45%的增长速度,就已经相当优秀了。总之,不管企业大小,增长过快都可能导致摊子越铺越大,管理也越来越困难,一旦碰到问题可能导致整个企业的崩溃,企业的成长就像人的成长一样,不管是身体还是思想,过快的成熟都是畸形和病态的。
而波段操作,被大多数投资者所诟病。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客观分析,小波段的确不应做,百分之一、二十的波段真的无法预测与判断;大波段虽然同样不好判断,但还是有迹可寻的,如果综合判断形成足够的内心确信时,该行动的时候还是要行动的。
我们再以巴菲特为例,研究巴菲特的历年投资组合就可以发现,巴菲特并非像一些人所理解的,每次投资都长期持有十年以上,也有不少只持有了一、二年;另外,他对买卖时机同样也会注意把握。
可见,高明的投资者是能够把对企业的长期投资与市场大波段的进出完美地结合起来的。理智地考虑应该是:为什么我们没有成功回避下跌50%的亏损,为什么我们天天学巴菲特,但却没有他那种:“在他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他人恐惧的时候贪婪”的判断力和执行能力。
5、指数难以超越,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一条,买得足够低。
尽管巴菲特连年打败指数,但是他深刻明白要想战胜指数是相当困难的,大多数理性的投资者都这么认为。
难题一,指数大多是与国家经济命脉相关的优秀企业的综合体,这些优秀企业往往是各行业中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想要挑选某几个企业打败一群优秀企业,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你的判断可能出现误差,虽然你确实精挑细选,但人算往往不如天算,你挑选的企业可能未必是表现最优秀的企业,靠着几个素质一般的企业要想长期打败一群优秀企业,成功率是很低的。
难题二,指数相当于满仓操作,而主动投资者通常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现金,所以不能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用,要想追上并且超越指数,你的组合必须大大领先于指数,而这几近于不可能。
难题三,主动投资经常会出现误判,主动投资往往过于主观,不是买得太早就是卖得太早或太晚,不像指数呆呆傻傻地连涨好几年,把各个阶段的误判者统统甩在了后边。
概括起来,主动性投资者要超越指数,必须得过“选股、资金管理、选时”三大关。所以,哪怕是强如巴菲特,也会觉得要战胜指数很多时候是徒劳的,他内心恐怕会对自己年轻时许下超越指数的宏愿,有种幸运的感觉,幸运自己做到了。
超越指数的复利式增长相当困难,打算长期参与市场竞争的投资者一定要在内心重视起来。
既然指数是多个优秀企业的综合,从长期来看,这些优秀的大企业年均复合增长速度也就是15%-25%,最优秀国家的指数年均复合增长速度也就是9%-15%;而从短期来看,不管是优秀的企业还是指数,两、三年内出现一、两次大的涨跌都是普遍现象。
所以看到了长期发展规律,我们就不必太乐观,永远不要追高买股票。而持币等待时,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更不必害怕股票涨到天上去,平均值早晚会把股价拉回来的。而当股票受市场因素大幅下跌的时候,我们再对大幅下跌的优秀企业进行选择。当然,不少优秀企业未必会下滑,但总有一些优秀企业会出现很大的跌幅,我们要做的,只是进行冷静评估,是企业基本面的彻底转坏,还是市场短期心理因素的影响。
因为你从不追高,永远都是远低于历史均值的低位买入,尽管不是买到满仓,但超额的利润会给你补偿,补偿你战胜指数的优势。
6、只有产品供不应求且该产品不断消耗的龙头优秀企业,可以成为超一流的长寿企业,只有这种企业能够实现并维持较高的复利增长。
不管什么企业,是有形产品也好,还是无形服务也好,只要是不能快速消耗的,它的增长就会碰到天花板,而且产品质量越好越耐用,碰到铁板的时间就越早,这些企业一旦碰到需求减缓,就会遇到生存困难。如果不幸在这种企业的后期进行了投资,哪怕是买得低,也可能危及你的复利增长。
再来分析一下美国市场中的超级明星,从1957年到2003年,表现最佳的20家股票中,有11家知名消费品牌的公司,3家制药公司,占了70%,这两类股票可以说是超级明星集中营,并且还将持续下去。
如果反复锁定一组这两类企业,在市场低迷中选择被过分打压的明星企业,耐心等待逢低买入的时机,应该能够取得较好的收益。
总之,复利的持续高速累加,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作为市场中的长期交易者,不用担心超级企业会涨上天去,而不顾安全地随意追涨买入;同时,也得慎重对待自己某一阶段的成功业绩,要知道失败很快就会来临。
不管如何努力,都应该在心里时刻提醒自己,从长远来看,维持复利高速累加的机会不大。上帝是公平的,你注定是平庸的,操作业绩终将逐渐向平均数靠拢。
也许只有常怀警惕与敬畏之心才可以实现自我救赎,不断维持神一样的超越。
小小辛巴于2010年1月3日夜写于鹭岛百家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