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锦湖罗生门

(2011-09-18 12:04:22)
标签:

锦湖轮胎

汽车

http://s4/middle/40a2fbd7had2f5ef28a13&690

作者:卢山           出处:汽车人      转载请标明出处

 

如今,“轮胎门”愈发变得像“罗生门”了。

 

从315被曝光,到321全球总裁在中国电视上向消费者道歉,再到4月1日开始召回……所有人都以为,锦湖轮胎事件,会如三鹿牛奶、双汇火腿等等在中国被曝光的其他伪劣产品一样,走一条相同的收场路线。

 

直到…5月15日,也就是在315过去整整两个月之后,锦湖轮胎中国董事长李汉燮再度面对媒体,这一次抛出的却是“不管是召回的轮胎还是因检测而更换的轮胎,品质都没有问题”的骇人观点。

 

多么戏剧性的一个场面,先是面对强势媒体如CCTV避其锋芒,继而应招媒体,说出上述理论,扮弱势群体装可怜。面对数以千计的质量投诉,依然淡定的称:“这是为了重新恢复消费者的信心,锦湖轮胎在没有质量问题的情况下自发组织了一场召回。”

 

好一个最佳男主角!

 

有标准才有审判

 

事实上,能够让锦湖敢于如此冒天下之大不违,做如此出尔反尔之事,绝非脑筋短路的一时兴起。甚至可以说,在强大的律师团支持下的锦湖,正是因为看破了中国轮胎行业上的标准与监管漏洞,才能挺直腰杆与中国的公权力来一场硬碰硬的对峙。

 

这漏洞是什么?先从行业标准来说,面对记者,李汉燮表示:“返回胶其实就是生产线上一样的胶,没有一家轮胎制造商把返回胶给扔了,边角料剩下的会重新利用,关键是按严格的标准来使用。”

 

好的,问题来了。究竟这“严格的标准”在中国是个什么标准?答案是没有。

 

“现在行业里返回胶的添加比例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配方。锦湖使用的比例来源于一家美国著名的公司,是他们给出的这样一个比例。”而锦湖在全球的八个世界工厂,返回胶使用比例是相同的。

 

锦湖关于品质合格与否最交锋的问题点,终于给出了一个明确的说法。在最后,甚至还不忘给中国质监部门甩出一记有力的反击:“如果出台了一个统一的标准,锦湖一定接受!”

 

这句话真是让人刺耳。一方面因为从李汉燮的话里,我们不难听出,在轮胎上使用返回胶是这个行业的潜规则,甚至是明规则。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姑且相信,返回胶之于轮胎,不是三聚氰胺之于牛奶,瘦肉精之于香肠,苏丹红之于辣椒酱。那么,为什么面对轮胎事故频频发生,一个个家庭瞬间毁于一旦,这样一个行业标准依然姗姗来迟?

 

有监督才有力量

 

另一方面,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在这场品质风波上,始终难逃责任缺失的疑问。如此大规模的品质问题,为何是由媒体首先曝光,再马后炮地说已收到投诉若干云云?面对企业的召回行为,究竟在中国有多少问题轮胎、召回工作的实际进展等等问题,质监部门的身影又在哪里?

 

当锦湖发布公告,截止到5月11日,锦湖轮胎一个月的时间召回了3.4万条问题轮胎,占32万条轮胎的11%。此外,不在召回范围内也免费更换的轮胎数为3.3万条。面对数据,种种问题的监管工作,我们已经难以依靠企业自身,和媒体之力来完成。为何在最需要公权力介入的时候,公权力却模棱两可地在背后半遮半掩?

 

而在这个事件之中,下一步将要走向何方?有专家曾经表示,锦湖轮胎的召回开了国内零部件厂家召回的先河,将有利于相关制度的制定。如今两个月已过,相关法规的制定是否已经在进展之中?作为媒体又同时作为消费者的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只是相关部门的沉默。

 

一边是死寂般的沉默,一边在“产品品质我们没有任何瑕疵”。汽车生活中,再度上演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真实剧情。我坚信无论是李汉燮还是中国的官员们,他们乘坐的汽车一定用的不是问题轮胎。

 

所以,只剩下我们这些普通的消费者,在此间体验着,何为冷暖自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通胀下生存
后一篇:时髦的MG3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