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2018-12-12 09:12:34)分类: 职场人生 |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别称“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弗鲁姆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这时目标反过来对个人的动机又是一种激发的力量,而这个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效价)和期望概率(期望值)的乘积。
激励(motivation)取决于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即“效价”valence)和其对应的期望值(expectancy)的乘积:M
= V * E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是以下列两个前提展开的:
(1)人们会主观地决定各种行动所期望的结果的价值,所以,每个人对结果的期望各有偏好;
(2)任何对行为激励的解释,不但要考虑人们所要完成的目标,也要考虑人们为得到偏好的结果所采取的行动。弗鲁姆说,当一个人在结果难以预料的多个可行方案中进行选择时,他的行为不仅受其对期望效果的偏好影响,也受他认为这些结果可能实现的程度影响。
期望模式
怎样使激发力量达到最好值,弗鲁姆提出了人的期望模式:
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绩效)—→组织奖励(报酬)—→个人需要
在这个期望模式中的四个因素,需要兼顾几个方面的关系。
努力和绩效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取决于个体对目标的期望值。期望值又取决于目标是否合适个人的认识、态度、信仰等个性倾向,及个人的社会地位,别人对他的期望等社会因素。即由目标本身和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决定。
绩效与奖励关系。人们总是期望在达到预期成绩后,能够得到适当的合理奖励,如奖金、晋升、提级、表扬等。组织的目标,如果没有相应的有效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来强化,时间一长,积极性就会消失。
奖励和个人需要关系。奖励什么要适合各种人的不同需要,要考虑效价。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奖励,满足各种需要,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潜力,最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需要的满足与新的行为动力之间的关系。当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他会产生新的需要和追求新的期望日标。需要得到满足的心理会促使他产生新的行为动力,并对实现新的期望目标产生更高的热情。
目标设置
根据佛隆的期望理论,为了使激发力量达到最佳效果,首先应当注意目标的设置。心理学认为,恰当的目标能给人以期望,使人产生心理动力,从而激发起热情产生积极行为。为此,在设置目标时,必须考虑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目标必须与员工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联系,使他们能从组织的目标中看到自己的利益,这样效价就大。
第二,要让员工看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很大,这样期望概率就高。
此外,在目标的设置时,还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点:
1.要考虑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的一致性。目标既有组织目标,又有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从根本上说,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员工需要的个别差异,个人往往会有自己的具体目标,因此组织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管理者要善于使员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使组织目标能够包含员工更多的共同需求,使更多的员工能在组织目标中看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从而把组织目标的完成看成是与自己休戚相关的事。
2.要考虑目标的科学性。一般地说,目标应该带有挑战性,适当地高于个人的能力。但要注意,切不可使目标过高,以免造成心理上的挫折,失去取胜的信心;也不可使目标过低,以免鼓不起干劲,失去内部的动力。
3.要考虑目标的阶段性。组织的总目标,往往使员工感到“遥远”,应该将总目标分成若干个阶段性的小目标。一方面,小目标易于实现,从而提高员工的期望概率;另一方面,小目标便于通过信息反馈检查落实,从而实行有效的定向控制,逐步将员工导向既定的总体目标。
4.要考虑目标的可变性。目标设立以后,一方面要认真执行,另一方面要根据情境的变化,对目标作适当的修正或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变化了的主客观条件,更好地激励人们的积极进取精神。当然,也应注意不要轻易地频繁地调整目标。因为过于频繁的变化,容易降低目标在人们心目中的效价和期望值。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应该维护目标的严肃性。
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在人事管理中的实际价值如下:
管理者应该同时注意提高期望概率和效价。仅仅重视激励是片面的,应该注意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包括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提高他们对自身的期望概率去提高激励水平,创造较高的绩效目标。
管理者应该提高对绩效与报酬关联性的认识,将绩效与报酬紧密结合起来。绩效与报酬的联系越紧密,拟实现的目标能够满足受激励者需要的程度相对提高,目标对受激励者的吸引力也就相对加大,激励的水平也就相对提高。
管理者应该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期望理论表明,目标的吸引力与个人的需要有关。价值观的差异会产生需要的差异。因此,管理者应该了解自己的管理对象,在可能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采取多元化的奖励形式,使组织的报酬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人员的愿望相吻合。
激励应用
期望理论作为一种很有影响的激励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它不仅适用于企业管理地适用于秘书工作激励。在秘书工作激励中应用期望理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目标能够激励人心
在秘书工作激励中应用期望理论,首先应确定恰当的目标。“恰当的目标会给人以期望,使人产生心理动力,激发热情,引导行为,因此目标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环节”。根据激励理论,在确立激励所要达到的目标时,特别应考虑两点。一是目标要与秘书人员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联系,使他们能从组织目标中看到自身的利益,从而将组织期望目标与个人追求目标统一起来;二是要让秘书人员认为目标是可能实现的,。使他们觉得目标是理想而非空想,从而将目标的可能性与现实希望性统一起来。目标达到了这两个统一,就能激动人心,调动秘书人员的积极性,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效价兼顾组织与个人
目标相同,但在人们心目中的效价可能不同,”可以是正值、零值、负值,还会有大小、高低之别”。这些不同,是为每个人的价值观、需要与动机以及文化水平、道德观念、知识能力;个性特点所决定的。要全面地评价效价。必须将社会意义与个人意义结合起来。在对秘书工作的激励中,某个目标价值的大小,即效价高还是低,评价的标准既应是对社会的贡献和对秘书人员的利益,二者兼顾或统一和谐效价就高,反之,效价就低。
期望值估计恰当
在对秘书人员的激励中,对期望值的估计要高低得当,这才有利于激励活动的正常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激励效果。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激励活动的正常开展,也难产生激励作用。对期望估计过高,难于实现,易受心理挫折,对期望估计过低,会因悲观而泄气,影响信心。两种情况都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都达不到激励效果。
前一篇: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