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鸤鸠》是赞美在位的统治者的诗(《诗经》至一百五十二)

(2014-07-23 22:23:34)
标签:

古典文学

古诗词

诗经

国风

分类: 诗经

http://s6/mw690/001bnPAIzy6KG9VyT41b5&690


     《鸤鸠》出自《诗经·国风·曹风》。陈子展在《诗经直解》中推测,《鸤鸠》一诗是赞美《候人》诗中那批“三百赤芾”的人歌功颂德之诗。
   《鸤鸠》全诗四章。各章都以鳲鸠及其子起兴,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鳲鸠即布谷鸟,该鸟仁慈,鸤鸠无偏无私,平均抚养其幼鸟。二是“鳲鸠在桑”,始终如一,操守不变,正以兴下文“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不忒”的美德,与那些小鸟忽而在梅树,忽而在酸枣树,忽而在各种树上的游移不定形成鲜明对照。
    各章起兴之后,即转入对“淑人君子”的颂扬。首章就仪表而言,“如一”谓始终如一。外在的仪表,其实质则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外露,由表及里,首章也赞美了“淑人君子”充实坚贞稳如磐石的内心世界。次章举“仪”之一端,丝带、缀满五彩珠玉的皮帽,将“仪”之美具体化、形象化,让人举一反三,想像出“淑人君子”的华贵风采。如果说一、二章是颂“仪”之体,则三、四章是颂“仪”之用,即内修外美的“淑人君子”对于安邦治国佑民睦邻的重要作用。三章的“其仪不忒”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文情可谓细密。四章的末句“胡不万年”,则将整篇的颂扬推至巅峰,意谓:这样贤明的君王,怎不祝他万寿无疆?
   《鸤鸠》一诗用了复叠修辞。复叠修辞是《诗经》艺术手法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其表现的形式,有叠字、叠词、叠句、叠章的变化。叠字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叠词如“委蛇委蛇”、“采薇采薇”。叠句如本诗的各章都重复歌唱“其仪一兮”、“其带伊丝”、“其仪不忒”、“正是国人”,将“淑人君子”的形象渲染的更加鲜明,他是有言行一致、服饰端正、仪态不差、领导国人的风度。四个叠句紧接在“淑人君子”句下,是每章中的关键所在,是歌功颂德的意味更强烈,给读者的印象也更为深刻。如果配上亡佚的乐谱歌唱起来,想必效果更佳。

              【原诗】鳲鸠

            鳲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鳲鸠在桑,其子在梅。
            淑人君子,其带伊丝。
            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鳲鸠在桑,其子在棘。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鳲鸠在桑,其子在榛。
            淑人君子,正是国人。
            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注】
1.鳲鸠(shījiū):布谷鸟。亦作尸鸠。一种常见的鸟,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而具暗色横斑,其显著特点是双音节叫声,并把卵产于别的鸟巢中为它孵化。春秋时有鸤鸠养子平均的传说。七:是虚数,言其多。诗人以鸤鸠平均抚养其幼鸟,与“淑人君子”的德行专一。
2.淑人:善人。君子:这里指在位的人。
3.仪:言行,容颜仪态。
4.心如结:比喻用心专一。结:固结。
5.带:大带。伊:是。丝:白丝。
6.弁(biàn):皮帽。骐(qí):有黑色条纹的白马。这里是以骐的花纹来形容皮帽的饰色。一说古代皮帽上的玉制饰品。这一章是赞美“君子”的服饰。
7.棘:酸枣树。
8.忒(tè):偏差,差错。
9.正:领导,一作法则。四国:各国。
10.榛(zhēn):丛生的树,树丛。
11.国人:全国的老百姓。
12.胡:何。

                  【译诗】

           布谷筑巢桑林里,孵下雏鸟数有七。    
           那位君子品德好,坚守礼义言行一。
           坚守礼义言行一,心如磐石不可移。

         布谷桑间来筑巢,雏鸟飞上梅树梢。
           那位君子仪容好,丝织大带系在腰。
           丝织大带系在腰,采玉装饰皮礼帽。

         布谷筑巢桑树间,雏鸟飞上酸枣巅。
           那位君子心地善,言行端正无过愆。
           言行端正无过愆,心如磐石不可移。
         
          布谷筑巢桑树上,雏鸟学飞榛树傍。
            那位君子心善良,能做国人好官长。
            能做国人好官长,祝他万寿永无疆。 

(愆:qiān,罪过;过失。译诗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