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衣》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战歌(《诗经》之一百三十三)

(2014-02-27 21:24:34)
标签:

古典文学

古诗词

诗经

杂谈

分类: 诗经

http://s4/mw690/001bnPAIzy6GVdYdpeze3&690

    《无衣》出自《诗经·国风·秦风》,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按其内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今人考证,公元前771年(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为边塞诗之祖。
    秦人尚武好勇,这首诗可说是反映了《秦风》的典型的风格。同袍同衣,同仇敌忾,慷慨从军,奋勇杀敌的精神充溢全诗。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是表现手法之一。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再就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无衣》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是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原诗】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注】
1.袍:长衣。形如斗篷,行军时白天当衣穿,夜里当被盖。同袍,表示友爱互助之意。
2.王:秦人对秦君的称呼。一说指指周王。于,语助词。其作用与曰、聿同。兴师:起兵。
3.修:整治。
4.同仇:共同对敌。
5.泽:通“襗”,贴身内衣,如今之汗衫。
6.作:起,行动起来。
7.裳:下衣,此指战裙。
8.甲兵:铠甲与兵器。
9.偕行:奉王命而偕往征之。往。

                  【译诗】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
              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
              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
              杀敌与你共前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