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虞世南五言绝句《蝉》笔记

(2015-01-03 22:08:54)
标签:

古诗

虞世南

分类: 语言、文学、写作

读虞世南五言绝句《蝉》笔记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

       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唐朝初期朝廷大臣、文学家、书法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世称“虞秘监”。唐太宗称他的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为“五绝”,是太宗“十八学士”之一。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四大家”。诗擅长五言,典雅雍容,有齐梁余风。《全唐诗》存其诗一卷。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隋及初唐诗歌”一章的第二节讲到虞世南并提到《咏蝉》一诗。

【题解】

       本诗题为《蝉》,又名《咏蝉》。蝉为昆虫名,即知了。本诗是唐时诗人咏蝉最早的一首,颇为后世之人称道。

【注释】

     ”(ruí):我国古代冠带结在颔下面的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带,故诗中有“垂緌”一词。“流响”:指蝉连绵不断的鸣叫声。“”:与“密”相对,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或空间。“”:指梧桐树。“”(jiè):凭借。

【鉴赏】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这两句是说,(蝉)垂下的触须吸饮着清清的露水(这里的“清”有双关之意:既是清清的露水,又是指清晨),吱吱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叶间传出。“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是说,(蝉)栖居在高高的梧桐树上,所以它的鸣叫声自然穿得远,并不是凭借秋风而传播的。

       这首五言绝句是托物寓意诗,是诗人借咏蝉来喻人,表面上写蝉的形声和栖高饮露的特性,实际上蕴含着比兴象征:“流响”写蝉声清脆悠扬,隐示着人格高尚之人的高标逸韵;后两句暗示人格高尚之人具有高洁的品格,德高望重,用不着藉外力的帮助就能名声远扬,表达了诗人对人格高尚之人的向往与追求。

【附笔】

       〔下面是记录的文学小常识〕托物寓意与托物言志是咏物诗的写作手法。所谓“咏物诗”,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它以客观事物为描写对象,并在描写中兴感、咏叹,以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自身状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写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其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其生活的情趣。虞世南这首咏蝉诗就是通过对“蝉”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高尚之人的品格。

       古人很喜欢咏物,咏物诗在古代文学传统中源远流长,到了唐代更是蔚为大观。据统计,仅《全唐诗》就存咏物诗达6021首。

【文献】

        ⒈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 北京第1版,1979年11月印刷本第20页(虞世南)。

       ⒉程飞编《新编儿童知识宝库·注音唐诗宋词五百首》延边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4页。

       ⒊蘅唐退士编选 思履主编《唐诗三百首》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第2页。

(张昱2014年5月9日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