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昱读无名氏五言古诗《一望二三里》
一望二三里
〔唐〕无名氏
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来源:程飞编《新编儿童知识宝库·注音唐诗宋词五百首》,延边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1页。)
在我的外孙女两三岁初进幼儿园时,她的妈妈曾为她买过一本儿歌类的书(我不记得书名了,现在也找不到这本书了),我记得曾向外孙女读过该书中的两首诗(或者叫儿歌),其中一首就是《一望二三里》,另一首名叫《上山打老虎》。《上山打老虎》的原文我至今还能背下来:“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打到小松鼠。”我给外孙女作过这样的解释:“现在,老虎是国家的保护动物,不能打。我们应该把这首儿歌改一改。”外孙女问怎么改?我说:“只改一个字就行了。”外孙女又问改哪个字?我回答:“现在不打老虎,我们就改‘打’字,把‘打’去掉。”外孙女说:“我们上山不打老虎,那上山干什么呢?”我接着回答:“我们上山看老虎呀。”外孙女又问:“老虎咬我们怎么办?”我说:“我们可以找个安全的地方看呀。”外孙女似乎明白地点点头。我叫外孙女再读一遍改过的儿歌,于是她读道:“一二三四五,上山看老虎,老虎没看到,看到小松鼠。”我笑问:“你现在读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一样吗?”她也笑起来了说:“不一样了。”改了一个字,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我又问:“你是喜欢打老虎还是喜欢看老虎呀?”她高兴地说:“我喜欢看老虎。”我接着说了一句:“我们现在不打老虎,也不打小松鼠了。”外孙女高兴地跟着“喔,喔”了两声。
说完上面的插曲,再回到《一望二三里》上面来。我也向外孙女读过这首诗。下面说说这首诗吧。
【作者简介】
这首诗真正的原作者是谁?现在无从查考,故署名“无名氏”。我想,该诗之所以变成“无名氏”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众人传颂而成,第一个人“贡献”一句或两句,哪怕是半句,传给别人,第二个人也是“贡献”一句半句,如此人人相传,在传颂过程中,一定有一位“高人”加工,若不然,诗的意境难以显示;二是由“高人”直接创作,但他不想留名甘居“隐士”;三是该诗原本有作者之名,在传颂过程中由于某种意外而失传。中国有很多名著古籍流传下来而署“无名氏”、“佚名”的。
【题解】
本诗以诗的第一句“一望二三里”为题。
【注释】
“烟村”:有炊烟冒起的村庄。此处的“烟”指村居人家做饭的炊烟。“亭台”:指供人们休息的亭子。
全诗的意思是说:一眼望去即可看二三里远,炊烟起处有四五户人家。村后山坡上有亭台六七座,村边有八九十枝花。作者颇有创意之心,巧妙地运用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作诗,简洁地安插了里程、炊烟人家、亭台与花枝,直白地塑造了富有乡村人文气息美好意境,令人叫绝。全诗二十个字,数字就有十个,不仅不使读者感觉枯燥,反而使数字成为诗的梁柱。这些数字,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二三里”、“四五家”、“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都是概数,并非具体地只有“二三里”、“四五家”等等。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使读者能够放开品味诗的意境,并得到美的享受,数读不腻。(张昱2014年4月24日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