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昱
张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165
  • 关注人气:1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国古代典籍中有关老年心理的论述

(2012-12-20 15:44:49)
标签:

老年心理学

我国古代典籍

老年心理学思想

杂谈

分类: 心理学园地

我国古代典籍中有关老年心理的论述

    我国历来提倡尊老养老,在典籍中有丰富的有关老年心理的思想。这包括关于摄生和修身养性的论述,以及对老年人特点的分析。现摘要归纳如下:

㈠修身养性,清心寡欲

    古人认为:“仁者寿”、“德高寿长”,指出健康长寿与一个人的道德品性有内在联系。

    养性包括“习善性,行善事”的内容。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认为,“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殃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径也。”龚廷贤在《寿世保元·廷年良箴》中说:“积善有功,长存阴德,可以延年。”意思都是说有良好的品性可以却病延年。

    养性还包括“知足”和“忍让”。龚廷贤在《寿世保元·延年良箴》中还说:“谦和辞让,敬人持己,可以延年。”也是把人的道德修养,性格修养和却病延年联系在一起的。

    我国历代养生学家都十分重视清心寡欲,认为这是益寿延年的重要条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于老人也。”意思是说思想、言论、行动掌握恰当的分寸,对老年人的健康是有利的。他在《太上老君养生诀·养生真诀第三》还说:“夫善摄生者,要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不争名逐利);二者禁声色(不迷恋歌舞和女色);三者廉货财(不贪图财物);四者捐滋味(不饮食无度);五者除佞妄(不想入非非);六者去妒忌(不妒忌别人)”。以上论述都强调了“清心寡欲”可以益寿延年。

㈡注重养神,养身有方

    古人认为“尽其天年”是完全可能的,但必须注意调摄养护,而调摄精神尤为重要。古代提出的养神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

    ⒈虚静养神  如《庄子·刻意》中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意即保持平静的心情,就能抗拒外界不利因素的侵袭,所以能自我修养就会使精神安适。《庄子·在宥》中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意思是清静无为的心理状态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做到这一点才能延长寿命。

    ⒉安心养神  要点有二:其一是遇事泰然处之。《寿世青编·养心说》说:“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愤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养生之法也。”就是说遇事不可妄动情绪,而应听其自然,泰然处之。其二是及时排遣消极情绪。《备急千斤要方》中说:“凡人不可无思、当以渐遣除之。”《有渔斋医话》中说:“遇逆境,即善自排解。”意思是说,人总不免要遇到忧患,这时应当想办法排解,否则对健康是不利的。

    ⒊四时调神  古人很重视养生要适应季节的变化。《灵枢·本神篇》中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认为自然界的季节性变化会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只有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对待,才有利于健康长寿。

㈢调节情绪,舒畅情志

    我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认识到情绪影响健康的道理,重视情绪调节。《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吕氏春秋》中说:“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意思是长生并不是延长寿命,而是防备寿限缩短,其要务之一,就是防备有害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古人认识到情志舒畅可以健身延年,并且提出了舒畅情志的方法。《类修要诀·养心要语》中说:“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老一老”。《寿世保元·摄养篇》中提到,养生要“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琐碎录》中说:“是笑胜如哭,是闲散胜如拘束。”

    在《养老奉亲书》的《古今嘉言》中,引证了不少古人舒畅情志的方法,如“倪正父经鉏堂杂志述五事云:静坐第一,观书第二,看山水花木第三,与良朋讲论第四,教子弟第五”。“述齐斋十乐”云:读义理字,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奕棋。这些怡情畅志的方法今天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㈣心理活动,老有变化

    古人不但对养生学(即心理卫生学)有大量论述,对心理活动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也有不少精辟的说明。例如,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指出了成年期随着人的成熟发展而发展的认识和适应环境能力的变化。《老老恒言》中说:“老年肝血渐衰,未免性生急躁,旁人不及应,每至急躁益甚,究无济于事也……”说明了老年人性格的变化。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论曰: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堕,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瞋怒,情性变异,食饮无妙,寝处不安……”,生动地描述了人在年老过程中的记忆、视觉、听觉、味觉以及性格、情绪状态等的一系列变化。

    总之,我国古代思想家既考虑到社会环境,也认识到老年人的自身修养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在自身修养方面,则主张道德修养和情绪调摄并重,又以清心寡欲、调节情绪和调摄养护为主导思想。这些思想同道家、儒家的哲学思想有密切联系,其中,有些论述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但由于时代的限制,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当前许多老年人的情况。今天,我国的不少老年人,正在发挥余热,尽可能为社会作贡献,正如吴玉章老人在一首诗中写的“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那样,他们表现的是一种老当益壮、积极有为的精神面貌。

(吕维善执笔。见许淑莲等编著《老年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87年4月第一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