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城十三中:办一所没有“差生”的学校

标签:
钢城十三中无差生杂谈 |
分类: 教育、学习、书籍简介 |
【教育】
2011年5月10日星期二《武汉晚报》17版
钢城十三中:办一所没有“差生”的学校
校长刘传启自称学校是“草根学校”,但却有着别样的魅力和坚韧的草根精神。在这里,学生、老师其乐融融,老师带着学生养花养鱼;在这里,没有“差生”一说,大家不看起点,只比进步;在这里,没有“农民工子女”,只有“新武汉人”。
魅力老师
让学生难舍离开
钢城十三中在许多学生眼里是一片乐土,这里的一切,尤其是老师,让众多学生依恋不舍。
该校七年级(2)班的小丽(化名)就是这样一个深爱着母校的学生。小丽的父母在学校周边经营了十几年的早餐生意。今年3月,租用的店面面临拆迁,为了生计,父母只好另找门面,可新门面离学校很远。无奈之下,妈妈只好让小丽转学。得知这个决定后,小丽哭了,她对妈妈说:“妈妈,求求你,我不想转学……别让我离开这个学校!”
考虑再三,妈妈最终决定还是让女儿留在十三中学习。整整两个月,因为没有门面,早餐店一直没有营业。直到不久前,妈妈求老乡帮忙,在学校附近重新租了一间小门面。
现在,小丽家的早餐店恢复了正常,她也可以继续跟自己喜爱的老师、同学一起学习生活。
是什么样的感情?让一个学生哭着求母亲说“不要让我离开这个学校”。小丽的班主任代恒说:“很多家长忙于生计,没有很多时间陪孩子,而我们的年纪和他们的父母差不多,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可能比他们的父母还长一些。对于这些孩子而言,老师就像是他们的父母。”
“班上的学生并不多,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可以更好地和他们沟通。”代恒说。
记者了解到,钢城十三中现有学生400余人,实行小班化教学,共有15个教学班,平均每班28人。实行小班化教学的两年里,学校已初步形成“分层递进、合作参与、自主发展”的创新教学模式。正是这样的教学模式,让老师们能更好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刘传启说,学校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有四点准则:培养有前途的人、启用有实绩的人、奖励有贡献的人、整合现有的人。具体说,就是充分调动每一位老师的积极性,让他们形成一种敬业爱生的合力。
养成教育
班上选出“花长”“鱼长”
在该校九年级(6)班的教室外面,走廊里、窗户旁摆放着各种盆栽。盆栽旁边还放着一个小鱼缸,几条金色小鱼正自由自在地游着。
这些都是该班班主任崔怀元老师坚持了多年的成果。
“从初一刚进校开始,崔老师就开始在我们班上养花养鱼了,快三年了,我们和老师一直在坚持着。”班长陈文英说。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养殖”的快乐,崔老师还在班上选出了“花长”和“鱼长”,并将学生的名字贴在花盆下面,让每个学生养一盆花。
“老师要求我们每个人要照顾一盆花,现在,每盆花都长得很好,没有人会乱去摘花。慢慢地习惯养成了,我们在学校外面也不会乱摘花草。”学生胡静洋说。
“养花养鱼,是对学生‘爱的教育’,学生的课堂,不应只有书本,这些‘养成教育’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该校书记马骏说。
刘传启介绍:“养成教育”是要形成“学生、学校、社会”的格局,通过各种“养成教育”活动系列,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自信教育
培养“新武汉人”
钢城十三中的进城务工子女比率超过百分之八十,在这所学校,农民工子女都有一个新的称号:“新武汉人”。学校对“新武汉人”这样定义:武汉不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而是新的成长环境。每个人都是“新武汉人”。身份的确定,是树立自信心的第一步,敢开口说话是第二步:敢说家乡话的,勇敢;能说武汉话的,聪明;会说普通话的,时尚。
同时,学校坚持“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班级日常管理中,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比如,有的班级里,劳动委员就有5名,每个人负责一天的卫生管理。再如,九年级(6)班上,还设了“门长”、“拖把长”、“抹布长”的职位。
“进步奖”在各个班级的普及,也是该校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措施。该校詹辉老师介绍,在他带过的一个班上,曾有一名学生进校时是班上最后一名,后来通过老师的引导,他在一次考试中进步了40多分,获得了进步奖第一名。“当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他颁奖时,我第一次看到他抬起了头,那种笑容也是我从没见过的。”詹辉说。“在我们学校,没有‘差生’一说,我们不看起点,只比进步。自信心的教育,对我们学校学生而言,非常关键。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让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能更全面的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价值。”马骏说。
记者 翁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