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迅的先生寿镜吾

(2009-05-22 14:14:48)
标签:

杂谈

鲁迅的一生,七岁入家塾读书,后到三味书屋受蒙学、继之南京求学在转到日本留学,求学经历22年,自然接受过很多先生的教育,然而,在鲁迅的记忆与笔下,忘不了的是三位先生,这其中就有 蒙学先生寿镜吾。

寿镜吾,是三味书屋的第三代主人,也是最有作为的主人。他从先人手里接过教鞭,一挥就是60年。仅仅从启蒙了周氏一门的鲁迅周作人这一点来看,寿镜吾就为中国新文学创下了丰勋伟业。其实,他自己的子孙们也几乎个个是鸿儒,只是因为遵守祖训,一心在三味书屋教书,所以才默默无闻。20世纪30年代,寿镜吾的一个名叫寿孝天的侄子偶然走出书屋,一下子就轰动了文化界,他与人合作编写了《辞源》。

他学问渊博,厌恶功名,寿镜吾老先生忠实遵守父训,立志不当官,自二十岁同治八年,即1869年中了秀才以后,就再也没有去应试,而是一生坐馆授徒。不但如此,他也反对和禁止儿子去参加科举考试和当官,他不允许小儿子去赶考,甚至把他锁在楼上,每顿饭都叫人给送去,结果他的小儿子用麻绳绑在窗门上缘绳而下,逃出了楼房,终于去北京考取了朝考一等第一名,当上了吉林省农安县的知县,寿镜吾老先生就骂他不孝,骂了好长一个时期。

大概吴越是山水鱼米之乡,读书人家里若有些小的产业,不至于过不下去而非要去当官不可,再加上清朝政治混乱,寿镜吾先生对清末官场的腐败是深恶痛绝的,认为乱世切莫去做官,即使做了官也是昏官,在当时这种遁世退却不合浊流的态度是可贵的。联系“三味书屋”的命名,很能看出老先生的正直、善良,这对于他的学生,如后来成为反封建猛士的鲁迅先生大概不会没有影响吧。

鲁迅心中的寿镜吾是敬重有加的恩师。三味书屋只收学生八个,而且非常严格,要经熟人介绍寿先生上门目测,同意了才可以来读书,并且学生要自带桌椅。鲁迅对三味书屋的求学生涯是非常珍惜,充满好感的,学习十分用功,因此成绩非常优异。寿先生很看重鲁迅,而鲁迅在寿先生的辛勤教诲下,古典文学知识越来越扎实,文化素养也越来越高。鲁迅对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先生是满怀敬意的,鲁迅说,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自1897年离开三味书屋后,鲁迅和他保持着经常的联系,寿镜吾亲送陈年米至周家(周建人)鲁迅去南京、东京等地求学后,每次回绍兴时,都会去拜见寿镜吾先生。即使是1906年鲁迅奉母命回家与朱安完婚,在绍兴只逗留了四天,鲁迅还是抽空去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镜吾先生。

鲁迅在文中写道: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就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对照课文,先生的和蔼方正,屋后的梅园,寿先生不常用戒尺,不常有罚跪的规则,连孔子的牌位也没有。这都让人想起那个儒家的仁字,先生以吟诵“仁远乎哉,我与人斯仁至矣。”宣称仁爱的远近是以心灵为前提,掬水月在手的,只要心存爱意,便能仁至义现。这些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的宽厚、和蔼、开明以及鲁迅对他的尊敬。

文中更令人感叹的是寿镜吾与学生一同读书的情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寿镜吾先生自甘淡泊的情感。他如醉如痴的情态是那么投入,从内容上看,诵读而入醉的不是什么所谓情致高雅的正宗诗文,倒是那种充满狂放情致的近代诗赋。从这里,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寿镜吾先生潜心从事蒙学教育,远离官场仕途自甘淡泊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清白品格,一个被我们现代人认为满脑子纲常礼教的人,在面对知识时却能放弃尊者的架子与学生一同沉醉在知识的美好中。

鲁迅工作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沉湎于日常事务,意志有些消沉,但是他打发时光的方式是读书,买书,抄书,这与先生培养出的深厚的蒙学功底、读书自乐与超然物外情趣陶冶不无关系。鲁迅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又逢人生的重要选择,职位掉了,京城也不想呆下去了,怎么办,就想起了先生,大约是先生刚正质朴、读书自乐的气质又涌上了心头,大约是想起了三味书屋门上那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