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具:课堂观察的技术(三)
(2016-11-09 20:00:31)分类: 教育教学科研 |
教学工具:课堂观察的技术(三)
标签:
阳光教育咨询 |
四、学得如何
1.目标达成:通过当堂检测检查预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各有所得:全班不同水平的学生是否各有所得?
3.特殊需要:是否能了解、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
4.时间空间:是否给学生创设必要的时空、进行独立思考与实践?
5.问题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
6.作业完成:老师分层布置的作业,学生完成的程度。
7.相异思维:学生对同一问题有无独特的思考和创见?
四、课堂教学观察诊断技术
用来收集课堂活动信息的观察方法很多。这些方法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
所谓定量方法,就是观察者使用事先设计好的观察量表或者登录图,按照事件的类型或时间的顺序逐一记录事件发生的数量,然后分析事件发生的频次。两种普遍采用的取样方法是时间取样法和事件取样法。
所谓定性方法,就是观察者并不看重把课堂上的事件归于某某类型,而是努力收集关于事件原貌的详实的描述性信息。这种丰富的描述性材料先得以客观地记录,然后再加以分析。分析的重点是在记录的事件的质的方面,即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言语行为和态度变化。
课堂观察的两大类型
|
界 |
特 |
区 |
定量观察 |
以结构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且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资料的课堂观察。 |
●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 三种记录方式:编码体系、记号体系(或项目清单)、等级量表。 ●两种抽样方法:时间抽样和事件行为抽样 |
在观察前提出问题,然后具体设计指标系统来分析。 |
定性观察 |
以质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且资料以非数字化的形式(比如文字等)呈现的课堂观察 |
●依据粗线条的观察提纲,对观察对象做详尽的多方面的记录,呈现形式是非数字化的,分析手段是质化的。
|
只有在搜集了大量客观资料后,才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常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被重构,时间较长。 |
这里我们从目前国际流行的36种观察技术中,[1]结合我国国情,开发成如下所述两类技术,所有这些技术都经过我们实证的研究和验证,可供大家进行课堂观察时参考和选用。[2]
(一)全息性客观描述技术
这种技术主要是通过录音、录像、详细笔录,全息描述教室环境,师生的语言、行为、表情和气氛。目的是为课后分析提供客观、详实、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其内容包括:
⑴ 教师的教案、教师背景材料,学生的学情分析(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课堂教学实录、教师的说课稿和教后札记。
⑵ 课堂录音,自然情境下的录像、广角摄影。
⑶ 课堂观察记录。
⑷ 课后深度访谈,包括对教师的访谈(处理事件的动因及理论依据,对学生的了解和回应,课堂上教师关注的焦点和困惑,教学中关键事件的处理);对学生的访谈(家庭背景、互动交流、师生关系、兴趣爱好、学习中的问题及疑难,对课堂突发事件的看法、心理活动)。
⑸ 对教师、学生和观察者的问卷。
其中,比较难以掌握的是分角色课堂观察记录,机构听课观察者可以分工合作。一组观察者侧重观察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另一组观察者侧重观察学生怎么学、学得如何,然后汇总交流现场观察到的数据和信息。
观察教师行为的角度与技术选择
观察角度 |
技 |
讲授过程 |
⑴ 教学程序表;
⑶ 深度访谈; ⑸ 教学目标是否恰当,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如何解决,关键如何把握。 |
提问水平 |
⑴ 提问、理答行为类别检核及统计;⑵ 提问及理答技巧分析。 |
练习水平 |
⑴ 布置学习任务的层级分布;⑵ 如何针对学生差异,分层练习; ⑶ 学习任务认知水平保持或下降的原因分析。 |
师生互动 |
⑴ 教学时间分配表;
⑶ 教师巡回路线图;
⑸ 串联儿童思考; |
(二)选择性行为观察技术
皮尔斯指出,为使观察更具时效,“它们必须是有结构的,并关注事先准备分析的特定事件”,并准备相应的观察量表。
这种技术是根据观察者对课堂教学诊断的需要,将观察的焦点集中在某些学生,某个因素或某个事件上,做深度、细致的定向观察。这里扼要介绍几种技术。
1.
“语言流动图”是记录谁对谁说话的最基本的技巧,它可以帮助教师发现:①学生参与表达的机会分布;②师生语言行为的偏差;③教师对学生回答反应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观察者在课前要画一张班级座位表,在格内标明学生姓名和有关资料(如性别、民族、家庭背景、特殊教育需要、学业成绩),以便了解教师是否会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因材施教。
用箭头表示语言流动的方向:“+”表示赞赏、鼓励等积极反应;“-”表示批评、谴责等负面反应;“○”表示教师无视学生的回答;“?”表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表示生生交流及次数。
“语言流动图”特别适用于讨论、回答、背诵或其他需要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课堂活动上,而不适用于观察低语言互动的课程(如讲解或自学)。
借助座位表,还可以在上面用线条描述教师“巡回移动路线图”,从中可以显示出教师移动的偏好,关注的重点,控制课堂、巡回辅导的机会和效果。
2. 弗兰德斯语言互动分析法
语言互动分析法是一种重要的课堂观察技术。它是把师生的所有语言行为分成10类,然后采用时间线标记法,每间隔3秒钟或5秒钟把师生语言互动标识记录一次,从中可以分析出教师的教学风格取向和语言水平。
语言交互分类
教师讲 |
回应 |
① 接纳学生感觉 ② 赞许学生行为 ③ 接受学生观念 |
中立 |
④ 文学生问题 |
|
自发 |
⑤ 演讲 ⑥ 指示或命令 ⑦ 批评或辩护权威行为 |
|
学生讲 |
回应 |
⑧ 回答老师的提问或按老师的要求表述 |
中立 |
⑨ 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 向老师提出问题 |
|
静 止 |
自发 |
⑩ 静止或疑惑,暂时停顿或不理解 |
按Flanders和其他研究者的发现,教师使用间接教学风格(第①②③类),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其意见和看法(第⑨类),教师作风较为开放;相反的,直接教学风格(第⑤⑥⑦类),将促使学生对老师的期待做出回应(第⑧类),是较具结构性的行为,限制学生回答。围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可以灵活地交替采用直接或间接教学方式。
运用时间线标记表,可以分析师生语言互动行为。表中每一栏位代表3秒或5秒,如果每3秒记录一个观察,一个表可记录1分半钟的师生互动情形。有些行为(如⑤类教师讲述)可能会持续十几分钟。表的上半部记录的是间接教学方式,下半部记录的是直接教学方式。它像心电图一样,描述出课堂上师生语言互动的轨迹。
1.2
6.7 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