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大师散文,享受文化盛宴
文:小资女人
从对文字感兴趣以来,零零星星接触过余秋雨的一些作品,但那都是些零碎的东西,象断了线的珍珠,虽光彩夺目,但留不下太深印象,这一阵子刚好期末来临事情不多,于是从书柜中翻出多年前买的一本盗版的《余秋雨精品集》,每天有空就如饥似渴地一头扎进去,掉进文化的盛宴里,享受着文字带来的愉悦,跟随着大师的足迹,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如一梦呓的女子,在大师的文字里神游……
说大师是开散文的一代尊师真是不为过。一直以来,我眼里的散文除了以物咏志或由一物而散开来然后升华到一高度结束,无一例外地,基本上是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而写散文写到大师这样,能让人读后来思考一些问题,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能让人进行自省,能让人反复的咀嚼,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在他面前,我就象他在《阳关雪》中的一段话:“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正因有了他,有了他的散文,我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散文;正因有了他,有了他的文化,我才知道什么是侏儒与巨人或说什么是深厚与浅薄。他的文化那是多年沉淀后的产物,是一坛深埋地底下年份已久的美酒,一经开坛那必将香气满溢,飘散开来,一切妄自菲薄与不以为然都无法阻挡这香气的飘散,因它的沁人心脾,自然而然地吸引着一切向往美好的人们。
他的文化无法被人拒绝后,又有人说他只是一个抄手,只是一个二手资料的整理者,虽大师自嘲说他连一个二手资料的抄手都算不上而就此了之,可我已出离愤怒。我们的祖先还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本来就是靠一代代人传承而厚积薄发,如果没有曾子他们这些孔子的弟子来当抄手,记录下孔子讲授过程中的一些经典名言,能有《论语》吗?如果没有司马迁大量翻阅史册,在前人的基础上整理成巨著,能有《史记》吗?照这么讲,他们都是些抄手,都不能登大雅之堂吗?照这么讲,我们现代人类还得从茹毛饮血过起,还得从用一片树叶遮住羞处来开始我们的人生吗?因为没有抄手,我们一切祖先的文明和文化无法传承下来,这不是一个滑天下之大稽的事情吗?余大师,继续当你的抄手吧,因为中华的文化那么博大精深,你一人当抄手还不能把整个文化传承下来,让你的抄手精神去指引更多的文人志士走向为传播中华文化最精髓的部分而付出自己的心血吧!正如你在《乡关何处》里说的:“区区如我,毕生能做的,至多也是一枚带有某各文明光泽的碎片罢了,没有资格跻身某个遗址等待挖掘,没有资格装点某种碑亭承受供奉,只是在与蒙昧和野蛮的搏斗中碎得于心无愧。无法躲藏于家乡的湖底,无法奔跑于家乡的湖面,那就陈之于异乡的街市吧,即便被人踢来踢去,也能铿然有声。偶尔有哪个路人注意到这种声音了,那就顺便让他看看一小片洁白和明亮。”,好一个铿然有声,好一小片洁白和明亮!你的一小片,已使世界澄澈,真不愧是大师!
后记:自知自己只是一个初尝大师文化的小辈,还够不上对大师的东西来评头论足,但每看一篇大师的散文,都有一种想写的冲动,于是昏昏然写下了上面的那些话,权当自己的学习心得吧!呵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