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人文思索 |
易中天红了,刘心武火了。电视媒体确实厉害!难怪国家有关部门严格限制保健医药产品的电视广告放量,否则那些拔苗助长的春药、那些让人欲摆不能的减肥药不知要掏空多少国人并不丰满的钱包。不过,易老师和刘老师自然不同,他们讲的文化、讲的国粹,所以中国最牛逼烘烘的电视台可以堂而皇之辟出专门时间资以专门的栏目。
易中天,我从前未闻其名也未读其文,不过,当然教授啊、学者啊、驳倒啊等等肯定是免不了的,据说电视台的从业人员素以没文化著称,如果没有吓人的头衔,我想那帮人是不会给他机会的。
至于刘心武,我则早知道,那是20年前就出名的作家。那时文学作品是国人的主要娱乐对象,所以作家都很牛逼,拥有数亿粉丝,不会象现在,一会儿搞脱衣服一会儿玩扮乞丐这类的行为艺术。不过,我大学时读了几篇刘老师的小说后,一下就同情起他们那批“著名”作家来,觉得他们实在不宜吃那碗饭。好在刘老师有大智慧,激流勇退,搞起“红学”来,沉寂多年,果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易老师和刘老师的火红不知妒杀多少人也!易老师签名售书签得手疼,一部《品三国》不知赚了多少银子进口袋,想想就牙酸。人家搞了一辈子《红楼》研究、搞了一辈子《三国》研究,也没有机会到央视台出头露脸,好不容易出本专著,出版社说不好买,还得私人掏腰包包销。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央视台是什么?一者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一者是媒体-----赢利机构。除了发挥喉舌功能不遗余力外,央视台是讲收视率的,否则栏目取消,人员下岗、解聘。如今媒体的竞争也很激烈,央视台尽管占有垄断地位,还是有不少卫视台虎视眈眈的盯着啊!所以央视台的栏目存在下去的理由当然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爱看,广大人民群众搞得明白“红学”研究的成果?搞得清楚“三国”里的深奥?所以,观点的正确与否不是问题,研究的深度如何不是关键,主要是要讲得好听、好玩,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趣味、智慧、知识程度相匹配。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喜闻乐见。要知道,中国大多数老百姓的历史知识不少是通过电视上播放的“戏说”获取的。易老师红了,刘老师火了,更红更火的自然是央视台的《百家讲台》。火红了,收视率就高,广告就大把大把的接,银子如水流来,这诱惑谁挡得住?换个资深红学家试试,说不定《百花讲台》早歇菜了。
当年央视台也办过一个《读书》栏目,没多久就夭折了。为什么?问题根子就出在主持人身上。那位经常笑得露出牙框子的女士,早就定位为老百姓心目中的大众儿媳妇形象。中国的人民群众骨子里还是残留着“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思想,这么好的儿媳妇去勉为其难搞什么“读书”,老百姓看着心里别扭,自然看的人就少了,节目收视率一低,广告就上不来,陪钱的买卖-----党中央又没指示非办不可,自然就关张了事。再想想当年那个火暴的《动物世界》,别以为是那些动物好看,主要还是那位带假发的主持人大哥主持得好。那位后来被一位女保健师的绯闻搞得声名狼迹的大哥,当年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可是知书达礼的典型啊,显得特有学问,他一讲动物们那些道理,老百姓就觉得特靠谱、特可信。这两个例子说明,电视节目有很强的表演性,选演员一定要适合栏目。可以说,《百花讲台》与易老师、刘老师是相得益彰,两位老师特别适合那个讲台,而那个讲台又仿佛为两位老师量身定做的。
记得小时侯听中央电台刘兰芳讲《说岳全传》,一放学就打开收音机,一集也舍不得拉下。后来在电视里看单田芳的评书,那一招一式更见精彩。这两位老师讲的东西,我都记忆深刻,不过,我的历史知识不是源于他们,我知道“说书人”讲的是故事,当不得真。
现在易老师和刘老师讲的也煞是精彩!看看今天人家那火暴劲儿,自然在人民群众那里是好评如潮。不过,无论在纸面媒体还是网络上,对两位的恶评也是不少,讥讽者有之、直言者有之、夹枪杂棍者有之、恶语漫骂者有之,而且大都是些专家、学者。个中原因,我前面已经点到,就不赘说了,恶评的主要意见归纳起来不外乎有如下几条:二者作为颇失学者风度,学者不可以这样媚俗;欠缺专业深度、缺乏学术常识、经常信口开河、歪解原著等等。
对此,我得说两句公道话。其实,当易老师或刘老师站在央视台的娱乐节目《百花讲台》上时,身份已经转化,不再是专家学者而是一位演员、一位说书人,其身份与单田芳老师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这些食古不化的专家学者们非要以己度人,非要把他们当成学者、专家是有失公平的。作为说书人,他们已经表演得非常有学者风度、有专家操守,非常有学问了,已经是说书人“学者化”的登峰造极水平了。
这些批评,实在是无的放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