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论文答辩的技巧与方法

(2012-11-30 06:30:26)
标签:

科技创新

评委

青少年

技巧与方法

心理素质

教育

分类: 三小发明天地

一、答辩前的准备

1、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

要克服怯场心理,消除紧张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要有自信意识。这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一种心理素质。凡是有充分自信意识的学生,在答辩过程中就会精神焕发、心绪镇静、神态自若、思维敏捷、记忆完整。答辨就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要做到自信,需要对自己的论文从内容、范围、材料有充分的理解和多方面的准备,做到烂熟于心。从整体到局部都有了然于胸的感受,这样就能对提出的种种质疑,应付自如,即使不能对答如流,至少也能迎刃而解,问有所答。真正做到“艺高胆大”,有了真才实学,就不怕别人提出质询。

2、  其次要做好资料的准备

不要忘记将与论文有关的一些图表类资料整理好。如经济类论文答辩时,可能会涉及许多统计表、统计图、测算表、明细表、演示图等。准备许多相关的图表,悬挂在答辩现场,供作讲解之辅助工具。

3、  最后要做好发言提纲的准备

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二、答辩内容和注意事项

1、自述报告

包括写作动机、缘由、研究方向、选题比较、研究范围、围绕这一论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自己在论文中的新见解、新的理解或新的突破。做到概括简要,不能占用过多时间,一般以十分钟为限。所谓“削繁去冗留清被,画到无时是熟时”,就是说,尽量做到词约旨丰,一语中的。要突出重点,把自己的最大收获、最深体会、最精华与最富特色的部分表述出来。这里要注意一忌主题不明;二忌内容空泛,东拉西扯;三忌平平淡淡,没有重点。

2、  仪态与风度

良好的仪态和风度体现出良好的形象,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有人将人的体态分解为最小单位来研究(如头、肩、胸、脊、腰等)认为凹胸显现怯懦、自卑,挺胸显示情绪高昂—但过分则为傲慢自负;肩手颈正显示正直、刚强,脊背挺拔体现严肃而充满自信。但过于如此,就会被人看作拘泥刻板保守,略为弯腰有度,稍稍欠身可表示谦虚礼貌。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其所具风度姿态,即使全场有肃然起敬之心,举动格式又须使听者有安静详和之气”他的这番金玉良言,对我们确实有很大的启发。

3、  认真听取

在听取教师提问时所要掌握的技巧要领是:

¡    沉着冷静,边听边记

¡    精神集中,认真思考

¡    既要自信,又要虚心

¡    实事求是,绝不勉强

¡    听准听清,听懂听明

4、  准确回答

回答问题:一文章应有论点、论据;二有开头主体与结尾;三有条理、有层次;四应用词确当,语言流畅;五应口齿清楚、语速适度。

开头要简洁,开门见山地表述观点,在答辩中是最好的办法。主体部份的表述把所要回答的内容逐条归纳分析,实际上是对自己掌握的材料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做整理。条分缕析可以把自己掌握的一些实际例子合并,整理成若干条目,列成几个小标题:分成几点,一点一点,一条一条地说出。满碗的饭必须一口一口吃,满肚子的道理也必须一条一条讲出来,环环相扣,条条相连,令人听完后有清楚的印象。假如在准备的时候已经准备了一个较完整的提纲,那么沿着回答问题的主线,再举一些例子就可以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有理有例了。

三、答辩十忌

(一)    忌过于自信,目中无人;

(二)    忌疏忽大意,丢三落四;

(三)    忌轻重不分,虚实莫辨;

(四)    忌彷徨犹豫,心中无数;

(五)    忌言简意赅,贻误战机;

(六)    忌纠缠不清,短兵相接;

(七)    忌自投罗网,自找麻烦;

(八)    忌多言失语,授人以柄;

(九)    忌惊慌失措,语无伦次;

(十)    忌沉默不语,呆若木鸡。

四、开场白和结束语

答辩开始时,应该彬彬有礼向评委鞠躬,并且有礼貌地向评委问好:各位评委早上好!或者各位评委下午好!

结束时,也应该彬彬有礼向评委鞠躬,并且有礼貌地向评委致谢:谢谢!请各位评委多多指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