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练习(四)感受评价的简答题

(2011-06-02 22:07:21)
标签:

红楼梦

练习

感受

评价

教育

分类: 教学

(四)感受评价

1.宝玉挨打有哪些直接的原因?真正的根源是什么?

    答:直接原因:宝玉会见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不满意(1分);宝玉与戏子琪官(即蒋玉菡)的交往中得罪了忠顺府,给贾政招来政治纠纷(1分);贾环诬告宝玉强奸金钏未遂,逼死了金钏(1分)。

根本原因:宝玉不走仕途,不好四书五经,与封建“学而优则仕”的正统思想不符,这与贾政望子成龙、重振家业的期望背道而驰。同时宝玉不计身份地位,与大观园里的女孩厮混,结交优伶,更是违背了封建社会里“男女授受不亲”“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法。父子价值观念的不同。(2分,意思对即可)

2.《红楼梦》中,有许多通过梦境来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暗示情节主题的场景描写,请复述其中一个梦境,并简要说明这个梦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暗示情节主题的梦境有:第五回,贾宝玉在侄媳妇秦可卿华丽的卧室中所作的那场太虚幻境的绮梦。通过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总写了全文,暗示了人物命运。还有第13回,秦氏将死,临终的时候,向凤姐托梦,所说的那段政治意味忒浓的预言,一样揭示了全书的主旨。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的梦境有:贾宝玉梦遇甄宝玉,表现了宝玉乖张、痴迷的个性;林黛玉梦见被父亲接回家中、许配他人,表现了她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对自己命运无可奈何的悲哀。

3.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用“爱博而心劳”来概括贾宝玉这个典型的独特性,你同意鲁迅的观点吗?请结合《红楼梦》的内容举例加以阐述。

答:同意。宝玉的爱并非只是男女之爱,更有广泛意义上的对周围不幸者的爱,包括亲近,爱惜、尊重、同情等。如“平儿理妆”一节,事情原本与宝玉毫不相干,然而他十分同情平儿的委曲,不仅“劳形’,为之理妆,而且“劳心’,叹其身世。这样的对不幸者的关切相知之情是难能可贵的。(可以有不同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林黛玉与薛宝钗”这两个文学形象,你更喜欢哪一位,请陈述理由。

【答案一】我更喜欢林黛玉。虽然薛宝钗恬淡、宽厚,具有大家闺秀的卓越气质,但林黛玉清秀灵幻的外在美、善良坦诚的内涵美、天才才女化身的艺术美的形象更深深地征服了我,赢得了我的由衷地喜爱。

【答案二】我更喜欢薛宝钗。虽然林黛玉清秀美丽,善良坦诚,很有才华,但薛宝钗的恬淡、宽厚,温柔豁达的性格,美丽端庄的面容,更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大家闺秀的卓越气质,深深地赢得了我的喜爱。(可以有不同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红学前辈王昆仑先生在他的《红楼梦人物论》中用“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来评论王熙凤,请问你如何看待这句话?请结合《红楼梦》的内容举例加以阐述。

答:这句话体现了人物性格的多面性。王熙凤阴险恶毒,铁槛寺弄权,逼死尤二姐,为人所不齿。但她又那样聪明能干,富有情趣。如钗黛正斗口时“大热天的你们都吃了辣椒”,几分细致入微和体贴;取笑贾母额上的包是“盛福寿盛满了”,几分急中生智。所以这是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人物。

6.《红楼梦》中有一位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的小人物——村妪刘姥姥,书中写到她三进荣国府。作者曹雪芹为什么在描写“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的荣宁二府和花团锦簇、美女如云的大观园中,不惜笔墨去刻画这样一个与周围环境,人物极不协调的刘姥姥呢?请简述你的看法。

答: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见证了贾府的繁荣、鼎盛和衰落,是贯穿《红楼梦》的重要线索。作者安排这一人物的用意是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贾府的变化,并且借助这样一个穷苦人的切身感受,显示出封建社会的贫富悬殊。作者用她引出故事,推进情节,拓宽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7.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善于将美丽的景物与人物的精神相互融合,创造出许多优美的意境,如黛玉葬花时的飞燕飘絮,衬着落花流水;宝黛在沁芳闸同读《西厢》时的落红阵阵,衬着白瀑银练;还有湘云醉卧石凳的红香散乱,衬着蜂蝶飞舞;宝琴折梅时的红梅衬白雪等等。试举其中一例加以分析,并说明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答:(示例)“湘云醉卧”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有花香,有动有静,有梦境和诗意的少女春睡图。山石僻处,青板石凳上,蜂蝶闹攘,芍药花飞,湘云醉卧其间,梦中“唧唧嘟嘟”地说酒令。如此优美的意境衬出湘云的浪漫不羁,憨态可掬。美丽的景物使人物更添神采,而人物的精神使景物更具气韵。

8.简述《红楼梦》的主旨。

答:《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作品还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

9. 《红楼梦》中有一个人物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 

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句话是谁说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贾宝玉说的。不同意。因为男人并不都污浊不堪。这句话只是贾宝玉就自己的生活范围内所说的,用于批评一部分男人可以,倘加之全体则不正确了。

    10.“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是整个《红楼梦》缜密艺术构思中的重要环节,请简述刘姥姥这一人物在全书中的作用。                     

答:刘姥姥在全书中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在结构上起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小说用刘姥姥引出故事,推进情节,提示结局,前后一以贯之。她一进荣国府,作为故事的开端;二进荣国府,则深入其中,引出贾府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三进荣国府,搭救巧姐,以报当年救济之恩,同时亲眼目睹贾府的衰败。(3分)二是在意义上的象征作用。她代表着一种艰难却也自给自足的平民世界,这种生活对贵族之家的浮华奢靡是有新鲜感的。刘姥姥的到来,使贾母感受到一种遥远的真挚的情感,使贵族小姐们感受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乐趣。(2分) 

11.《红楼梦》简述小说前五回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前五回是小说的序幕,也是小说的纲。第一回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为塑造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接着通过冷子兴演说(第二回)、林黛玉耳闻目睹(第三回)、葫芦僧判案(第四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第五回)等情节,从不同方面介绍了贾府的主要人物,描写了贾府的环境,含蓄地暗示了主要人物命运发展和结局,

12.《红楼梦》曾在第23回和第27回先后两次描写到林黛玉葬花。黛玉葬花有什么寓意?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

答:落花,是黛玉一生不幸遭遇的概括。黛玉第一次葬花是因宝玉要把落花丢进水里,黛玉怕它们流到臭水沟,所以葬花。第二次是因误会宝玉,借葬花以抒发对自己命运的哀叹。葬花使纯洁的花远离污浊,展现她的高洁人格;葬花预示着她的美好如花的爱情终将被风刀霜剑所埋葬。

13.试述《红楼梦》这部小说的线索。

答:《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通过主次两条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宝玉和黛玉、宝钗的爱情故事是贯穿全书的主线。它围绕争取爱情自由个性解放的宝、黛同封建制度封建礼制之间的矛盾展开情节,以宝、黛最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背叛和爱情的悲惨结局告终。《红楼梦》的另一条线索是以宁、荣二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由一些彼此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情节组成的副线。这一线索展现了残酷的阶级压迫、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封建贵族荒淫糜烂的生活,以贾府及其亲族的相继衰败为结局,构成了主线的社会背景。

14.简要概括《红楼梦》的主要写作内容及写作意义。

答:《红楼梦》以贾府的衰败为背景,主要写了一批贵族子女的生活,特别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通过一个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客观上展示了传统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通过宝黛的爱情悲剧的真实描写,表现了人生理想的幻灭,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15.简要概括《红楼梦》中晴雯之死的主要原因。

答:晴雯之死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她长得太漂亮,很像林黛玉,而王夫人生怕有这样一个“狐狸精”在宝玉身边,会把宝玉的魂勾走,所以一定要把她赶出大观园;二是因为袭人嫉妒。晴雯的判词:“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天多因诽谤生。”袭人怕自己在宝玉身边的地位受到动摇,于是向王夫人告状,说晴雯的不是(小说中虽未明说,但能做到这一点的也只有袭人),这也加深了王夫人对晴雯的仇视。

16.史湘云等人规劝宝玉要走“仕途经济”之路,宝玉听得逆耳,随口说:“林妹妹就不说这样混账话。”这句话偏又让林黛玉在暗中听到,“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请你说说黛玉喜、惊、悲、叹的是什么?

答:黛玉喜的是: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个知己;所惊的是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的是:你我既为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呢,何必有一宝钗呢;所悲的是:父母早逝,无人为我主张,而且近日已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恐自命薄不能持久。

17.在世人眼中,贾宝玉是个“废物”,请说说这一说法在文中有何根据。

答:贾政希望儿子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宝玉却无意于此,因而常被骂做“逆子”;他读《西厢记》之类的禁书读得津津有味,一沾到科举文程就头痛不已;他整天和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们如胶似漆,却不见正经宾客;他是个无事忙的富贵闲人,听到别人劝他讲究“仕途经济”,便直斥为“混账话”……

18.“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活动场所,试以林黛玉的潇湘馆为例,谈谈“大观园”中的小环境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答:“大观园”中的小环境,无论是室外环境还是室内环境,都很好地衬托了人物的性格。“凤尾声声,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湘帘垂地,悄无人声”“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潇湘馆这种清幽高雅的环境,就很好地衬托除了林黛玉清秀质朴、多愁善感、清高孤傲的性格。

19. 请你结合“宝钗生日宴会”那天因戏子之事而引发的一段描写中三位人物的各自反应,简单分析这三位人物形象。(5分)

答:宝钗“不肯”说,正体现出一种自我把握的力量,体现出她的城府之深,出发点在自己。(2分)宝玉“不敢”说,这并非表明宝玉的胆怯,而是心细,而这心细中又恰可见出他的怜香惜玉之情。他深知黛玉的敏感小性,如果照说,必将引起黛玉不快,出发点在黛玉。(2分)湘云“笑道”,她道出真相的“倒象林妹妹的模样儿”短短一句话显示了她直率豪爽的性格。(1分)

20.《红楼梦》中大观园建成后,蘅芜院、潇湘馆、怡红院分别是哪位人物居住的院落?请依次写出三位人物的名字,并选其中一处院落简要谈谈院落名字的内涵。(5分)

21.具体说说《红楼梦》中林黛玉得知宝玉将娶宝钗和宝玉发现新娘是宝钗后各有什么样的反应。

答:黛玉忙去宝玉处询问,回来后,将题诗的绢帕和一本诗稿烧毁,病倒在床。宝玉哭着闹着要去找黛玉,得知林妹妹已死,他便昏死过去。醒来后,坚持去了潇湘馆,哭祭黛玉。

22.《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河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写到刘姥姥见贾母、凤姐的语言说得很入耳,请加以分析。

答:刘姥姥的身份与贾母身份地位差别很大,她到府里来,并未带来山珍海味,只带了些地里的瓜菜。贾母的话非常亲和,显示了她对这些瓜菜的喜欢。叫人“快收拾去了”,说“我正想个地里现撷的瓜儿菜儿吃。外头买的,不像你们田地里的好吃”。凤姐就更会说话,她说“我们这里虽不比你们的场院大,空屋子还有两间。你住两天罢,把你们那里的新闻故事儿说些与我们老太太听听”,既不显摆,又拉近了心理距离,还专想到老太太,极投老太太的欢心。

23.《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河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写到贾府“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中突然来了个村妇刘姥姥,不但没有受到冷遇,反而受到了欢迎,为什么?

答:一是由于刘姥姥的幽默诙谐,给贾母和公子小姐们带来了欢乐;二是由于大观园圈子的狭小,造成信息的闭塞,大伙儿都希望听到一些外边有趣的事儿;三是作者设计情节的需要。刘姥姥的存在,还使得凤姐后来有了托付女儿对象。

24.《红楼梦》的语言质朴自然,尤其是人物语言的性格化更为出色。试就下面王熙凤的一段话做简要分析。(5分)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答:王熙凤先是赞美黛玉的“标致”,接着又赞美她的“通身气派”,这是由表及里,最终落到老祖宗身上:因这“标致”和“通身气派”,就不应该是老祖宗的外孙女,而应是老祖宗的嫡亲的孙女。明为赞美黛玉,实为讨好老祖宗,又兼顾赞美了在旁边的众姊妹,完全符合王熙凤的聪明、八面玲珑的性格特征。

25. “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瞧瞧我忙的,那一处少了我。既应了你,自然快快的了结。”(《红楼梦》第十五回)

      以上是王熙风答应净虚老尼的话,请简述她所答应之事的来龙去脉。

答:(1)长安府府太爷的小男子李衙内想娶张金哥。(1分)可金哥已与长安守备公子订了亲,张财主想与守备退亲,守备不答应,两家打起官司。(2分)净虚老尼请王熙风帮忙让守备退亲。(1分)王熙凤派手下(旺儿)假托贾链名义。叫人写了一封信请长安节度使摆平此事。(1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