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翠珊:文艺是一种情怀,电影是一种表达

标签:
电影影评娱乐 |
分类: 华语强档 |
从独立导演晋身内地院线电影创作者的香港女导演并不算太多,黄真真、黎妙雪算转型比较成功的,麦婉欣、麦曦茵也有巨大的潜力,而曾翠珊作品虽然不多,但在商业与文艺的平衡、大陆与香港的结合上,却有着敏锐的捕捉力,电影《香气》是她的新片,听这片名,期待值陡然间似乎高了几分。
曾翠珊是电影电视系出身,主修的是音响设计,因而有很多的当代多媒体视听艺术的经验,这也让她的作品几乎与生俱来的饱蘸着浓郁的文艺情怀。曾翠珊之前导演的两部剧情长片《恋人路上》和《大蓝湖》,都可以清楚的看到这种特质。曾翠珊擅长讲述都市女性的故事,两部电影的女主人公都是香港的年轻女性,前者从事影像、声音记录的艺术创作工作;后者则是一位失意的舞台艺术家。在《恋人路上》中,女主人公和男友在感情将近破裂时来到北京,在这里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并邂逅了一位陌生男子,展开了一段似有若无的情愫;在《大蓝湖》中,当女主角处于事业和人生的低谷时,她从大陆回到了香港的老家,在这里遭遇家人、故人,逐渐捡拾起那些扭曲、破碎的记忆。可见,曾翠珊非常敏感于香港与大陆的某种纠结,而且经常在电影中展开一段跨地域的情感叙述。
在《恋人路上》中,日本演员大冢匡将饰演的男二号,成为女主角陷入情感泥潭时的一股新风,而在新片《香气》里,我们又看到了韩国明星朴施厚。这位在《清潭洞爱丽丝》《我是杀人犯》里大放异彩的帅哥,终于来到上海展开了一段异国恋情,而这种跨地域式的男女情缘,显然导演曾翠珊已经熟谙于心了。
《大蓝湖》曾为曾翠珊赢得了香港金像奖的新晋导演奖,以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的评委会特别奖,这个故事有着王蒙《寻湖》般的意旨,那个一直在寻找却遍寻不着的“大蓝湖”,不就是逝去时光的某种表征?这种带有浓厚忧郁气质的文艺情怀,想必会继续贯穿在《香气》的创作里。《香气》改编自张艺谋御用编剧王斌的小说《味道》,原著小说探讨的乃是“都市女性因何而爱”的话题,这与曾翠珊导演一直关注的创作主旨,倒是一脉相承。爱情,究其本质,也是“寻找”吧,这倒是跟《大蓝湖》形成了微妙的呼应。
坊间常常把电影区分为“文艺片”和“商业片”,从曾翠珊导演之前的作品来看,当然都可算作“文艺片”,而且导演也从来不讳言自己的文艺情怀。对于新电影《香气》系属哪一类,导演曾翠珊却卖了个关子:“一个健康的市场不应该只是某一种类型的电影存在,所以我们希望我们不同类型的电影都可以在市场受到欢迎。”在内地影市蓬勃发展的今天,都市爱情题材的电影只要拍的好,不愁观众群,把商业和文艺绝对对立起来的想法,难免简单粗暴了——随着《白日焰火》的成功,内地市场对文艺片的接纳度已被再次证明,而《香气》带着曾翠珊导演的别具一格的女性情怀,并从一开始就纳入了市场的考量,想必在票房上也会有所斩获。
《香气》是一部讲述当代都市女性爱情感悟的电影,出自同样作为都市女性的曾翠珊导演之手,无疑会把自己的细腻、缱绻放进电影。艺术最忌无病呻吟,但对曾翠珊导演来说,《香气》却正是扣中了她心中的那缕情思,现代都市女性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也是导演感同身受的问题,有所思,有所悟,自然会在电影里有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