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觅美好未来的微电影之旅

(2012-05-11 11:08:42)
标签:

娱乐

分类: 微电影论

    作为一个有完整策划的系列微电影项目,“美好2012”推出的四部大师作品甫一诞生就吸引了众多的目光:许鞍华、金泰勇、蔡明亮、顾长卫,将中港台韩四地的著名导演集于一面旗帜下,以“美好2012”为主题命题,他们也交出了四份风格、气质迥异的答卷。

应当说,四位大师都是沿着各自熟悉的创作道路继续前进的,许鞍华的《我的路》将视角聚焦于变性人,一如既往的冷静探讨了社会现实问题;金泰勇在《你何止美丽》中则仍然关注陌生男女的邂逅与爱恋(请原谅我想起《晚秋》),并且在温情中掺杂着一丝苦涩;蔡明亮还是让你看不懂,让你觉得电脑死机了——李康生在《行者》中完成了一次闹市中的行为艺术;顾长卫则表现出某种“第五代”的共性,在《龙头》里,顾导演展现了与他的同学吕乐在《诗意的年代》里几乎一致的叙述结构与美学风格。

当然,“微电影”本来就是个尚在成长、变动中的概念,如果不放在网络环境中,你其实很难分清“微电影”和视频短片、录像艺术乃至某些多媒体片段的区别。不过,如果我们把通俗的叙事电影对应于文学中的中长篇小说,那“微电影”其实就对应着短篇、微型小说——强调通俗叙事性是必须的,不然的话,一个行为艺术的录像作品跟“微电影”的边界似乎就消弭了。有趣的是,若按照以上标准来框定,四部“美好2012”作品也就《我的路》和《你何止美丽》符合要求,《行者》和《龙头》则更多的带有实验艺术的气质——视频多媒体手段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当代艺术家们所热衷,“微电影”还是有必要回避一下的。

寻觅美好未来的微电影之旅

微电影最重要的推手当然是视频网站,或者是指望视频内容能换来可观流量的网络资本,从现实的商业角度考量,微电影目前还很难像网络上播出的传统影视剧那样换取贴片广告,主要得靠植入广告来补贴制作资金以及谋求利润。长此以往,不少微电影跟广告片之间的距离就被越拉越近,而且往往会惹得受众反感——拉长的广告片还没有人家精工细作出来的TVC广告看着舒服,自然对“微电影”这一类型的整体品牌好感度无形中起到了负作用。

从宏观的微电影环境来看,“美好2012”的这四部大师作品显然不是简单的用来植入(我真的没看出直接的商家植入),更多是给幕后的操作平台进行品牌宣传,但能有四位大师联袂出手,而且客观上保持了独立的艺术姿态,从剧情内容中看不出任何直接的商业利益诉求,事实上无形中也拉抬了“微电影”本身的格调。

这也意味着,单就四部微电影本身,是很难直接纳入商业环节的——但其背后显然隐藏着深层的商业利益考量。不过,真要吸引网民的眼球,从传统影视剧那里分得一杯羹,微电影更多的还是得锻造讲故事的能力,而且,在相对局促的时间里完成叙事任务,难度恐怕更大。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宁愿把“美好2012”的四部大师作品看成是未来成功的微电影作品之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