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图宾根木匠
图宾根木匠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308
  • 关注人气:6,90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坦尼克号》:怀旧不是全部的理由

(2012-04-16 14:16:33)
标签:

娱乐

分类: 佳作赏析

    15年不算什么,即使再过150年,《泰坦尼克号》还是会被人们反复的谈论——作为一部永载影史的经典,只要人类在,《泰坦尼克号》就会在,当然具体体现形式会有差异:现在是重新制作成3D电影上映,未来若是全息投影技术发展成熟,相信《泰坦尼克号》还会被作为一个样本被反复实验(票房就不敢估计了)。

15年,弹指一挥间,不过已经足够在大众文化中抹上浓厚的怀旧感了。15年前的懵懂少年,现在正是中年危机的旺盛期。据报载,有女白领花了上千元在电影院包场,就为了让自己能安安静静的一个人看一场《泰坦尼克号》。

重影的3D版在北美的票房并不好,应当说,这符合当代主流电影市场的一般规律,整个大众文化产业都是“喜新厌旧”的——表现在电影市场尤甚,电影票房,似乎永远是新片当道,首日、首周的票房几乎决定了一部影片的生死,只要新鲜劲褪去,票房都会跳水。

《泰坦尼克号》:怀旧不是全部的理由

好吧,《泰坦尼克号》让这一切都成了狗屎,15年前的旧作,轻而易举的就造就了一个崭新的中国电影票房神话(友情提示:首映那天恰逢半价日,否则这个纪录会更可怕)。怀旧显然不是全部的理由,贩卖怀旧情绪的电影历来不在少数,事实上,每一个头脑清醒的电影从业者都不敢对旧作重映寄予什么票房希望——《东邪西毒》和《新龙门客栈》的怀旧有多少票房?

肯定是我们的生活中缺失了某种最美好的东西,而我们的国产电影15年来都没有满足国内观众们在这方面的审美需求。

15年过去了,当年的观众们早已四散东西,一部重映的外国电影却让他们不约而同的重聚在大银幕下。那么,这15年来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这么珍贵,却只能在一片舶来的电光幻影里追寻……

 

刊载于《京华时报》2012年4月16日第36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